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框架体系节点研究及减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钢管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9页
        1.2.1 钢管混凝土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2 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3 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耗能减震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减震装置的基本性能第22-36页
    2.1 耗能减震装置的减震原理第22-23页
    2.2 防屈曲支撑的基本性能分析第23-27页
        2.2.1 防屈曲支撑的构成第23-25页
        2.2.2 防屈曲支撑的刚度计算第25-26页
        2.2.3 防屈曲支撑的力学模型第26-27页
    2.3 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分析第27-34页
        2.3.1 粘滞阻尼器的类型第27-29页
        2.3.2 粘滞阻尼器的连接形式第29-30页
        2.3.3 粘滞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第30-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有限元分析第36-56页
    3.1 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6-42页
        3.1.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第36-37页
        3.1.2 材料本构关系第37-39页
        3.1.3 模型中的接触设置第39-40页
        3.1.4 边界条件和加载制度第40-42页
    3.2 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有限元研究第42-55页
        3.2.1 L型组合柱柱节点有限元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3.2.2 T型组合柱柱节点有限元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3.2.3 X型组合柱柱节点有限元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3.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减震装置的连接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第56-78页
    4.1 减震装置结构的分析方法第56-58页
        4.1.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第56-57页
        4.1.2 快速非线性分析(FNA)法第57-58页
    4.2 模型概况第58-61页
        4.2.1 结构模型假定第59-60页
        4.2.2 基本结构模型介绍第60-61页
    4.3 地震波的选取第61-63页
    4.4 模态分析及反应谱分析第63-67页
    4.5 动力时程分析第67-76页
        4.5.1 层位移及层位移角对比分析第67-70页
        4.5.2 层间剪力对比分析第70-72页
        4.5.3 顶层加速度对比分析第72-73页
        4.5.4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第73-75页
        4.5.5 能量时程曲线对比分析第75-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粘滞阻尼器的布置方案对结构减震性能影响第78-96页
    5.1 粘滞阻尼器的布置位置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第78-86页
        5.1.1 结构方案介绍第78-79页
        5.1.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第79-83页
        5.1.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第83-86页
    5.2 粘滞阻尼器的竖向布置形式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第86-95页
        5.2.1 结构方案介绍第86-87页
        5.2.2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第87-91页
        5.2.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第91-95页
    5.3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展望与不足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渣作为太阳能光热发电蓄热材料的研究
下一篇:南方碧桂园住区园林绿化模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