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AZA) | 第10-16页 |
1.1.1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的性质 | 第10-11页 |
1.1.2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的来源和分布 | 第11-13页 |
1.1.3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结构及分类 | 第13页 |
1.1.4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毒理学研究 | 第13-16页 |
1.2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1.2.1 小鼠生物测试法 | 第16-17页 |
1.2.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 第17页 |
1.3 氮杂螺环酸毒素在双壳贝类体内及组织体外的生物转化过程 | 第17-18页 |
1.4 双壳贝类对于氮杂螺环酸毒素的免疫防御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的目的、意义及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N辨质谱快速筛查AZA及其代谢产物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2 AZAs毒素LC-MS/MS分析 | 第22-23页 |
2.2.3 样品前处理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2.3.1 仪器分析方法的优化 | 第23-25页 |
2.3.2 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25-26页 |
2.3.3 实际样品的筛查 | 第26-28页 |
2.3.4 实际样品测得图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AZAs在扇贝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31-4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1-32页 |
3.2.3 方法 | 第32-33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3.3 结果 | 第34-38页 |
3.3.1 AZDY06生长过程中产毒能力的变化 | 第34页 |
3.3.2 三种不同生物量投喂模式下AZAs代谢产物在栉孔扇贝体内的变化 | 第34-37页 |
3.3.3 三种不同生物量投喂模式下AZAs不同组分在栉孔扇贝体内的含量变化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39页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AZAs在扇贝体内的蓄积、转运及生物转化过程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0页 |
4.2.3 方法 | 第40-42页 |
4.3 结果 | 第42-46页 |
4.3.1 AZA2向栉孔扇贝中蓄积及传递的能力评估 | 第42-43页 |
4.3.2 AZAs代谢产物在栉孔扇贝各组织部位累积分布 | 第43-44页 |
4.3.3 AZAs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生物转化 | 第44-46页 |
4.4 讨论 | 第46-47页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扇贝对AZAs内源代谢的响应机制 | 第48-63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5.2.3 方法 | 第48-50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0-59页 |
5.3.1 血细胞总数比较 | 第50页 |
5.3.2 血清中酶活性比较 | 第50-53页 |
5.3.3 鳃和内脏团组织中酶活性比较 | 第53-55页 |
5.3.4 氮杂螺环酸毒素对栉孔扇贝鳃和内脏团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5-59页 |
5.4 讨论 | 第59-62页 |
5.4.1 栉孔扇贝血清中酶对氮杂螺环酸毒素的响应 | 第59-61页 |
5.4.2 栉孔扇贝鳃和内脏团组织对氮杂螺环酸毒素超微结构的响应 | 第61-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创新与展望 | 第64-65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