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斜坡变形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斜坡失稳模式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斜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34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26页 |
2.2 坝址区地质条件概况 | 第26-34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6-29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9-30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30-33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第3章 研究区岩体及坡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34-41页 |
3.1 坝址区斜坡岩土体分布及岩体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3.2 坝址区左岸斜坡坡体结构分类 | 第35-40页 |
3.2.1 岸坡结构分类依据 | 第35-38页 |
3.2.2 研究区岸坡结构分区 | 第38-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左岸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 第41-66页 |
4.1 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4.2 左岸典型斜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43-61页 |
4.2.1 4 | 第43-51页 |
4.2.2 2 | 第51-55页 |
4.2.3 10 | 第55-58页 |
4.2.4 Ⅱ | 第58-61页 |
4.3 左岸反倾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61-65页 |
4.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坝址区左岸层状岩质斜坡失稳模式研究 | 第66-91页 |
5.1 研究区层状岩质斜坡失稳模式分析 | 第66-75页 |
5.1.1 受控于连续破坏面的斜坡变形失稳模式 | 第68-70页 |
5.1.2 受控不连续破坏面的斜坡变形失稳模式 | 第70-73页 |
5.1.3 近坝段斜坡的崩塌失稳模式及其特征 | 第73-75页 |
5.2 研究区斜坡失稳控制性因素分析 | 第75-80页 |
5.2.1 地形条件的控制作用 | 第75-76页 |
5.2.2 岩性和坡体结构的控制作用 | 第76-77页 |
5.2.3 层面、结构面、软弱面等综合控制作用 | 第77-80页 |
5.3 反倾层状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失稳模式物理模拟 | 第80-86页 |
5.3.1 底面摩擦模型试验原理 | 第80-81页 |
5.3.2 试验仪器 | 第81-82页 |
5.3.3 模型制作 | 第82-83页 |
5.3.4 试验过程与分析 | 第83页 |
5.3.5 层状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破坏底摩擦试验分析 | 第83-86页 |
5.4 反倾层状岩质斜坡失稳模式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 第86-91页 |
第6章 左岸层状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91-119页 |
6.1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定法对左岸层状岩质斜坡稳定性定性分区评价 | 第91-100页 |
6.1.1 评价标准和指标 | 第91-92页 |
6.1.2 录属度的确定 | 第92-93页 |
6.1.3 基于AHP法确定权重 | 第93-97页 |
6.1.4 模糊数学法二级模糊评判 | 第97-98页 |
6.1.5 左岸层状岩质斜坡稳定性分区评价结果 | 第98-100页 |
6.2 研究区典型斜坡稳定性评价 | 第100-117页 |
6.2.1 左岸 2 | 第100-108页 |
6.2.2 左岸 4 | 第108-116页 |
6.2.3 左岸Ⅱ | 第116-117页 |
6.3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