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22页 |
1.理论基础 | 第8-10页 |
1.1 人格 | 第8页 |
1.2 中西方情绪定义及理论 | 第8-9页 |
1.3 事件相关电位 | 第9-10页 |
2.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1“五态人”的人格差异 | 第10页 |
2.2 五态人格测验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2.3 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4 情志相胜与情志激活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3.文献总结 | 第13-14页 |
4.研究目的 | 第14页 |
5.研究意义 | 第14页 |
5.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5.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6.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7.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8.研究工具 | 第15-17页 |
8.1 五态人格测验 | 第15页 |
8.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15-16页 |
8.3 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初评(CFAPS-P) | 第16页 |
8.4 E-Prime2.0 软件 | 第16页 |
8.5 Neuroscan脑电信号采集分析系统 | 第16-17页 |
8.6 SPSS 22.0 统计软件 | 第17页 |
9.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9.1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9.2 专家咨询法 | 第18页 |
9.3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9.4 实验研究法 | 第18-20页 |
9.5 统计分析法 | 第20-21页 |
10.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22-28页 |
1.1 被试来源与筛选 | 第22页 |
1.2 测量工具 | 第22-23页 |
1.3 调查和实验流程 | 第23-27页 |
1.4 统计的方法 | 第27-28页 |
2. 行为学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 ERP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0-47页 |
3.1 P170波幅和潜伏期 | 第35-40页 |
3.2 N2成分波幅和潜伏期 | 第40-43页 |
3.3 讨论 | 第43-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4. 结语 | 第47-48页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