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1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3 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6 课题的创新性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位于水源准保护区的工业园企业环境风险分析 | 第26-37页 |
2.1 工业园企业环境风险特征 | 第26页 |
2.2 位于水源地准保护区的工业园环境风险分析 | 第26-27页 |
2.2.1 两类工业园环境风险区别 | 第26-27页 |
2.2.2 位于水源准保护区的工业园企业环境风险特征 | 第27页 |
2.3 工业园企业环境风险识别 | 第27-34页 |
2.3.1 环境风险物质 | 第28-29页 |
2.3.2 设备风险 | 第29-30页 |
2.3.3 次生环境风险 | 第30-31页 |
2.3.4 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31页 |
2.3.5 环境敏感区 | 第31-34页 |
2.4 风险源源项分析及后果估算 | 第34-36页 |
2.4.1 风险源源项分析 | 第34-35页 |
2.4.2 后果估算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位于水源准保护区的工业园企业环境风险评价 | 第37-55页 |
3.1 突变理论法 | 第37-40页 |
3.1.1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1.2 突变评价法基本步骤 | 第39页 |
3.1.3 指标数值规范化处理 | 第39-40页 |
3.1.4 突变评价法的改进 | 第40页 |
3.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40-41页 |
3.2.1 概述 | 第40页 |
3.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0-41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1-45页 |
3.3.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2-44页 |
3.3.2 指标重要性排序 | 第44-45页 |
3.4 指标量化标准 | 第45-51页 |
3.4.1 环境风险源 | 第46-47页 |
3.4.2 污染物排放迁移 | 第47-48页 |
3.4.3 风险控制机制 | 第48-51页 |
3.5 构建拟合函数 | 第51-52页 |
3.6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 第52-53页 |
3.6.1 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 第52页 |
3.6.2 区域环境风险值计算与等级划分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岗集镇工业园实例分析 | 第55-81页 |
4.1 岗集镇工业园区概况 | 第55-57页 |
4.1.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55-56页 |
4.1.2 工业园区规模概况 | 第56-57页 |
4.1.3 水环境风险受体 | 第57页 |
4.2 岗集镇工业园源项分析及后果估算 | 第57-62页 |
4.2.1 源项分析 | 第57-58页 |
4.2.2 后果估算 | 第58-62页 |
4.3 风险识别 | 第62-65页 |
4.3.1 风险设备 | 第62页 |
4.3.2 环境风险物质 | 第62页 |
4.3.3 主要生产工艺 | 第62-64页 |
4.3.4 环境风险事故类型 | 第64-65页 |
4.4 基于改进突变评价法的环境风险计算 | 第65-74页 |
4.4.1 部分定量指标计算 | 第65-66页 |
4.4.2 企业环境风险计算 | 第66-74页 |
4.5《指南》方法论证 | 第74-75页 |
4.6 结果对比与讨论 | 第75-78页 |
4.7 环境风险应急与管理 | 第78-80页 |
4.7.1 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4.7.2 环境风险管理 | 第78-79页 |
4.7.3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 第79-8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