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略语对照表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图像质量评价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综述 | 第16-18页 |
1.2.1 主观质量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2.2 客观质量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1.3 客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1.3.2 半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1.3.3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1.4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基础 | 第23-33页 |
2.1 图像变换 | 第23-25页 |
2.1.1 小波变换 | 第23-24页 |
2.1.2 离散余弦变换 | 第24-25页 |
2.2 人类视觉系统 | 第25-26页 |
2.2.1 视觉生理系统 | 第25页 |
2.2.2 人类视觉心理系统 | 第25-26页 |
2.3 图像失真 | 第26-29页 |
2.3.1 噪声 | 第27页 |
2.3.2 模糊 | 第27页 |
2.3.3 压缩 | 第27-29页 |
2.4 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 第29-31页 |
2.4.1 图像主观质量评价库 | 第29-30页 |
2.4.2 客观质量评价方法的性能指标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基于图像非平坦区和空频域联合特征的BIQA | 第33-55页 |
3.1 图像非平坦区 | 第33-36页 |
3.1.1 图像非平坦区的定义 | 第33-34页 |
3.1.2 图像非平坦区的分割步骤 | 第34-35页 |
3.1.3 非平坦区分割的时间复杂度 | 第35-36页 |
3.2 非平坦区中图像联合特征的提取 | 第36-47页 |
3.2.1 图像特征的寻找依据 | 第36-37页 |
3.2.2 图像空频域联合特征提取方法 | 第37-43页 |
3.2.3 非平坦区中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43-45页 |
3.2.4 非平坦区图像特征提取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45-46页 |
3.2.5 非平坦区空频域联合特征相关性验证 | 第46-47页 |
3.3 视觉屏蔽与EGRNN | 第47-50页 |
3.3.1 视觉屏蔽 | 第47-48页 |
3.3.2 EGRNN | 第48-50页 |
3.4 基于图像非平坦区和空频域联合特征的BIQA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3.4.1 系统模型 | 第50页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NFR-SF-BIQA的改进 | 第55-69页 |
4.1 广义高斯分布拟合DCT系数 | 第55-57页 |
4.2 DCT域中纹理特征的提取 | 第57-59页 |
4.3 图像失真分类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第59-63页 |
4.3.1 失真分类依据 | 第59-60页 |
4.3.2 失真分类步骤与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60-61页 |
4.3.3 失真分类精度分析 | 第61-62页 |
4.3.4 失真分类对系统性能提升的分析 | 第62-63页 |
4.4 改进的NFR-SF-BIQA系统 | 第63-68页 |
4.4.1 系统概述 | 第63页 |
4.4.2 性能提升分析 | 第63-67页 |
4.4.3 与其他系统对比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总结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