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网络发展中的带宽危机 | 第11-12页 |
1.1.2 解决带宽危机的方案 | 第12-13页 |
1.1.3 什么是DWDM | 第13-14页 |
1.1.4 DWDM的技术特点 | 第14-15页 |
1.1.5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DWDM的关键技术 | 第17-33页 |
第一节 光源技术 | 第17-20页 |
2.1.1 激光器的调制方式 | 第18-20页 |
2.1.2 波长稳定技术 | 第20页 |
第二节 光放大器 | 第20-28页 |
2.2.1 半导体光放大器 | 第21页 |
2.2.2 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 | 第21-27页 |
2.2.3 光纤拉曼放大器 | 第27-28页 |
第三节 DWDM器件 | 第28-33页 |
2.3.1 光栅型DWDM器件 | 第28-30页 |
2.3.2 介质簿膜滤波器型DWDM器件 | 第30-31页 |
2.3.3 集成光波导型DWDM器件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光纤网络 | 第33-37页 |
第一节 光纤类型 | 第33-35页 |
3.1.1 G.652光纤 | 第33-34页 |
3.1.2 G.655光纤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光缆建设 | 第35-37页 |
3.2.1 光缆的敷设 | 第35-36页 |
3.2.2 光缆的连接 | 第36-37页 |
第四章 DWDM的组网设计 | 第37-51页 |
第一节 DWDM网络的传输设备 | 第37-40页 |
4.1.1 光终端复用设备(TOM) | 第37-38页 |
4.1.2 光线路放大设备(OLA) | 第38-39页 |
4.1.3 光分插复用设备(OADM) | 第39页 |
4.1.4 电中继设备(REG) | 第39-40页 |
第二节 DWDM网络的一般结构 | 第40-43页 |
4.2.1 点对点结构 | 第40-41页 |
4.2.2 链型组网结构 | 第41页 |
4.2.3 环行组网结构 | 第41-42页 |
4.2.4 环带链型组网结构 | 第42页 |
4.2.5 十字交叉型组网结构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光监控信道 | 第43-45页 |
第四节 DWDM组网考虑的主要问题 | 第45-51页 |
4.4.1 色散受限距离 | 第45-47页 |
4.4.2 功率问题 | 第47页 |
4.4.3 光信噪比 | 第47-51页 |
第五章 铁通基础传送网东北环干线DWDM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51-73页 |
第一节 东北环的系统结构 | 第51-53页 |
5.1.1 网络覆盖地理范围 | 第51-52页 |
5.1.2 网络拓扑结构 | 第52-53页 |
第二节 DWDM系统设计原则 | 第53-55页 |
5.2.1 光纤类型选择的原则 | 第53-54页 |
5.2.2 通路组织原则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传输方式的确定 | 第55-57页 |
5.3.1 DWDM系统光纤传输方式 | 第55-56页 |
5.3.2 光信号的分出与插入 | 第56页 |
5.3.3 光纤通道的选择 | 第56-57页 |
第四节 网络的业务分析 | 第57-61页 |
5.4.1 确定终端站并测试站之间的距离 | 第57-60页 |
5.4.2 确定色散受限距离 | 第60-61页 |
5.4.3 测试光纤的传输损耗 | 第61页 |
第五节 光功率计算及设备配置 | 第61-70页 |
5.5.1 合波器的输出功率 | 第61-62页 |
5.5.2 光放大器性能参数 | 第62-65页 |
5.5.3 光接口参数指标 | 第65-67页 |
5.5.4 OUT的接口指标 | 第67页 |
5.5.5 结合光纤线路衰耗对设备及站点进行设置 | 第67-70页 |
第六节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第70-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