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3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34页 |
1.2.1 活性污泥絮体特性 | 第14-20页 |
1.2.2 活性污泥絮凝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1.2.3 絮凝动力学模型 | 第24-34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7页 |
2.1 活性污泥培养和 Zeta 电位测量 | 第37-39页 |
2.1.1 活性污泥培养 | 第37-38页 |
2.1.2 Zeta 电位测量 | 第38-39页 |
2.2 活性污泥 EPS 的提取与测量 | 第39-41页 |
2.2.1 EPS 的提取 | 第39页 |
2.2.2 蛋白质(PN)的测定 | 第39-40页 |
2.2.3 多糖(PS)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 活性污泥自絮凝实验 | 第41-47页 |
2.3.1 絮凝搅拌器的选择 | 第41-44页 |
2.3.2 絮体粒径分布的测量 | 第44-45页 |
2.3.3 絮体分形维数的测量 | 第45-47页 |
3 活性污泥絮体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7-59页 |
3.1 速度梯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3.2 VSS/SS 与 EPS 含量的影响 | 第50-54页 |
3.3 Zeta 电位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维数 | 第59-67页 |
4.1 分形维数 D2 | 第59-62页 |
4.2 D2与 D3的转化 | 第62-63页 |
4.3 分形维数与粒径的关系 | 第6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活性污泥絮凝动力学模型与絮体粒径分布的模拟 | 第67-101页 |
5.1 模型描述 | 第67页 |
5.2 离散化方程 | 第67-69页 |
5.3 絮体聚并、破碎模型 | 第69-74页 |
5.3.1 聚并模型 | 第69-71页 |
5.3.2 破碎模型 | 第71-74页 |
5.4 参数校核 | 第74-77页 |
5.4.1 平衡因子 | 第74-76页 |
5.4.2 校核方法 | 第76-77页 |
5.5 初值与边界条件 | 第77-79页 |
5.5.1 初值 | 第77-78页 |
5.5.2 边界条件 | 第78-79页 |
5.6 模拟结果 | 第79-88页 |
5.6.1 絮体粒径分布的模拟结果 | 第79-85页 |
5.6.2 絮体粒径分布演化过程的模拟结果 | 第85-88页 |
5.7 讨论 | 第88-98页 |
5.7.1 颗粒数量浓度 | 第88-89页 |
5.7.2 模拟计算网格 | 第89-94页 |
5.7.3 絮体分形维数 | 第94-95页 |
5.7.4 子颗粒分布函数 | 第95-9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6 活性污泥絮体聚并效率和破碎频率模型的比较与改进 | 第101-117页 |
6.1 聚并效率模型 | 第101-107页 |
6.1.1 模型比较 | 第101-105页 |
6.1.2 模型改进 | 第105-107页 |
6.2 破碎频率模型 | 第107-114页 |
6.2.1 模型比较 | 第107-109页 |
6.2.2 模型改进 | 第109-11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4-117页 |
7 活性污泥絮凝动力学参数和 EPS 含量、Zeta 电位的关系 | 第117-129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7页 |
7.2.1 絮凝动力学参数与 EPS 含量的关系 | 第117-121页 |
7.2.2 絮凝动力学参数与 Zeta 电位的关系 | 第121-126页 |
7.2.3 讨论 | 第126-12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29-133页 |
8.1 结论 | 第129-130页 |
8.2 建议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附录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