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柱基于 OpenSees 的数值模拟 | 第17-31页 |
2.1 OpenSees 简介 | 第17-20页 |
2.1.1 OpenSees 程序概述 | 第17页 |
2.1.2 单元力学模型简介 | 第17-18页 |
2.1.3 分析及输出控制方法 | 第18-20页 |
2.2 OpenSees 模型的建立 | 第20-27页 |
2.2.1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0-23页 |
2.2.2 截面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3 单元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2.4 试验参数及加载方式 | 第25-27页 |
2.3 OpenSees 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2.3.1 滞回曲线分析 | 第27-28页 |
2.3.2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柱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31-48页 |
3.1 塑性铰理论 | 第31-32页 |
3.2 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 | 第32-40页 |
3.2.1 Baker 模型 | 第32-33页 |
3.2.2 Mander 模型 | 第33页 |
3.2.3 Priestley&Park 模型 | 第33-35页 |
3.2.4 Paulay&Priestley 模型 | 第35-36页 |
3.2.5 Watson&Park 模型 | 第36页 |
3.2.6 Bae 模型 | 第36-38页 |
3.2.7 Berry 模型 | 第38页 |
3.2.8 沈聚敏模型 | 第38-39页 |
3.2.9 袁必果模型 | 第39页 |
3.2.10 高振世模型 | 第39-40页 |
3.2.11 王福明模型 | 第40页 |
3.3 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的对比研究 | 第40-46页 |
3.3.1 Opensees 模拟对比 | 第41-43页 |
3.3.2 数据对比 | 第43-46页 |
3.4 Paulay&Priestley 所建议公式合理性分析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的修正 | 第48-61页 |
4.1 塑性铰长度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4.1.1 轴压比 | 第48页 |
4.1.2 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48-49页 |
4.1.3 柱的有效高度 | 第49页 |
4.1.4 纵筋直径及抗拉强度 | 第49页 |
4.2 塑性铰长度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 | 第49-52页 |
4.2.1 轴压比、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截面高度的分析 | 第49-50页 |
4.2.2 纵筋直径和纵筋抗拉强度的分析 | 第50-51页 |
4.2.3 柱有效高度的分析 | 第51-52页 |
4.3 塑性铰长度计算模型的拟合 | 第52-59页 |
4.3.1 公式拟合 | 第53-55页 |
4.3.2 试验验证 | 第55-57页 |
4.3.3 模拟验证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论文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