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31页 |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0-11页 |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概述 | 第11-15页 |
| 1.2.1 SOFC原理简介 | 第11-12页 |
| 1.2.2 SOFC内部极化 | 第12-15页 |
| 1.3 SOFC关键材料 | 第15-20页 |
| 1.3.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 | 第15-16页 |
| 1.3.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 | 第16-17页 |
| 1.3.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 | 第17-19页 |
| 1.3.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1.4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 第20-23页 |
| 1.4.1 研究背景 | 第20页 |
| 1.4.2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 1.4.3 SOEC电解质材料 | 第21-22页 |
| 1.4.4 SOEC电极材料 | 第22-23页 |
| 1.4.5 SOEC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1.5 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第23-31页 |
| 1.5.1 RSOFC简介及组成 | 第23-24页 |
| 1.5.2 RSOFC电解质材料 | 第24-26页 |
| 1.5.3 RSOFC燃料极材料 | 第26-28页 |
| 1.5.4 RSOFC氧电极材料 | 第28-31页 |
| 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1-34页 |
| 2.1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表征方法 | 第31-34页 |
| 3 Cu-Ce_(0.9)Mn_(0.1)O_(2-δ) 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 | 第34-46页 |
| 3.1 概述 | 第34-35页 |
| 3.2 Ce_(0.9)Mn_(0.1)O_(2-δ) 粉体的制备 | 第35页 |
| 3.3 Ce_(0.9)Mn_(0.1)O_(2-δ) 粉体高温物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4 Cu-Ce_(0.9)Mn_(0.1)O_(2-δ) 电极的微观形貌 | 第36-37页 |
| 3.5 Cu-Ce_(0.9)Mn_(0.1)O_(2-δ) 可逆电池的制备 | 第37-38页 |
| 3.5.1 电解质的制备 | 第37页 |
| 3.5.2 YSZ多孔层的制备 | 第37-38页 |
| 3.5.3 LSM氧电极的制备 | 第38页 |
| 3.5.4 单电池测试系统组装 | 第38页 |
| 3.6 Cu-Ce_(0.9)Mn_(0.1)O_(2-δ) 可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38-45页 |
| 3.6.1 SOFC模式下的放电性能 | 第38-39页 |
| 3.6.2 SOEC模式下的电解性能 | 第39-40页 |
| 3.6.3 Cu-Ce_(0.9)Mn_(0.1)O_(2-δ) 燃料电池的阻抗分析 | 第40-41页 |
| 3.6.4 可逆燃料电池模式下的电化学性能 | 第41-43页 |
| 3.6.5 可逆电池的耐久性行为测试 | 第43-45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4 Cu-Ce_(0.9)Fe_(0.1)O_(2-δ) 电极在RSOFC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46-58页 |
| 4.1 引言 | 第46页 |
| 4.2 Ce_(0.9)Fe_(0.1)O_(2-δ) 粉体制备 | 第46页 |
| 4.3 实验方法及测试条件 | 第46-47页 |
| 4.4 Ce_(0.9)Fe_(0.1)O_(2-δ) 材料XRD分析 | 第47-48页 |
| 4.5 Cu-Ce_(0.9)Fe_(0.1)O_(2-δ) 复合电极的微观结构 | 第48页 |
| 4.6 Cu-Ce_(0.9)Fe_(0.1)O_(2-δ) 电极的电解性能 | 第48-49页 |
| 4.7 Cu-Ce_(0.9)Fe_(0.1)O_(2-δ) 电极不同气氛下的放电性能 | 第49-50页 |
| 4.8 Cu-Ce_(0.9)Fe_(0.1)O_(2-δ) 燃料电池阻抗分析 | 第50-54页 |
| 4.9 Cu-Ce_(0.9)Fe_(0.1)O_(2-δ) 燃料极在RSOFC模式下的电化学性能 | 第54-56页 |
| 4.10 Cu-Ce_(0.9)Fe_(0.1)O_(2-δ) 燃料电池的稳定性测试 | 第56-57页 |
| 4.11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Cu-Ce_(0.6)Mn_(0.3)Fe_(0.1)O_(2-δ) 电极在RSOFC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58-70页 |
| 5.1 引言 | 第58页 |
| 5.2 制备和表征Ce_(0.6)Mn_(0.3)Fe_(0.1)O_(2-δ) 粉体 | 第58-59页 |
| 5.3 Ce_(0.6)Mn_(0.3)Fe_(0.1)O_(2-δ) 电池制备 | 第59页 |
| 5.4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微观结构表征测试 | 第59页 |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 5.5.1 Ce_(0.6)Mn_(0.3)Fe_(0.1)O_(2-δ) 粉末的结构 | 第59-60页 |
| 5.5.2 浸渍法制备的Cu-Ce_(0.6)Mn_(0.3)Fe_(0.1)O_(2-δ) 电极微观形貌 | 第60-62页 |
| 5.5.3 Cu-Ce_(0.6)Mn_(0.3)Fe_(0.1)O_(2-δ) 电极在SOFC下的电化学性能 | 第62-63页 |
| 5.5.4 燃料电池阻抗测试 | 第63-65页 |
| 5.5.5 SOEC模式下Cu-Ce_(0.6)Mn_(0.3)Fe_(0.1)O_(2-δ)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65-67页 |
| 5.5.6 Cu-Ce_(0.6)Mn_(0.3)Fe_(0.1)O_(2-δ)|ScSZ|LSM-ScSZ可逆电池的耐久性行为 | 第67-69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