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概述 | 第14-31页 |
2.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理论概述 | 第14-24页 |
2.1.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理论溯源 | 第14-17页 |
2.1.2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内涵 | 第17-22页 |
2.1.3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特征 | 第22-24页 |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概述 | 第24-28页 |
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5页 |
2.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 第25-27页 |
2.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 第27-28页 |
2.3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 | 第28-31页 |
2.3.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 第28-29页 |
2.3.2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资源 | 第29页 |
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汲取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精髓 | 第29-31页 |
3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31-36页 |
3.1“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31-32页 |
3.1.1“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31页 |
3.1.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 | 第31-32页 |
3.2“致中和”的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32-33页 |
3.2.1“致中和”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32页 |
3.2.2“致中和”的思想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尺度的把握 | 第32-33页 |
3.3“和为贵”的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33-34页 |
3.3.1“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明确 | 第33-34页 |
3.3.2“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和方法的创新 | 第34页 |
3.4“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第34-36页 |
3.4.1“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教育者对多样化教育载体的选择 | 第34-35页 |
3.4.2“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差异的尊重 | 第35-36页 |
4 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41页 |
4.1 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1.1 教育目标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缺乏共生性 | 第36页 |
4.1.2 教育方法与“和为贵”的思想存在冲突 | 第36-37页 |
4.1.3 教育载体与“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够统一 | 第37-38页 |
4.2 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8-41页 |
4.2.1 社会需求的衔接不足 | 第38-39页 |
4.2.2 文化土壤的接洽不够 | 第39页 |
4.2.3 教育者自身的认识偏差 | 第39-41页 |
5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实现方式 | 第41-50页 |
5.1 实现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为基调的教育目标 | 第41-44页 |
5.1.1 实现大学生的身体之“和” | 第41-42页 |
5.1.2 实现大学生的心理之“和” | 第42-43页 |
5.1.3 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共“和” | 第43-44页 |
5.2 采用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为指引的教育方式 | 第44-46页 |
5.2.1 说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44页 |
5.2.2 榜样示范与修身指导相结合 | 第44-45页 |
5.2.3 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 第45-46页 |
5.3 丰富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为背景的教育渠道 | 第46-50页 |
5.3.1 开设和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 第46-47页 |
5.3.2 开展和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第47-48页 |
5.3.3 搭建和合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 | 第48-50页 |
6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