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英文缩略图 | 第11-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4-23页 |
| 2.1 目前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几种方法的比较 | 第14-16页 |
| 2.11 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几种方法的内容 | 第14-15页 |
| 2.12 几种评估模型的优劣 | 第15-16页 |
| 2.2 MELD 评分产生背景 | 第16页 |
| 2.21 MELD 评分应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发现 | 第16页 |
| 2.3 MELD 评分适用于评估心衰预后的原因 | 第16-23页 |
| 2.31 心力衰竭与肝脏 | 第16-20页 |
| 2.32 心肾综合征 | 第20-23页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 3.1 资料和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3.11 病例选择来源 | 第23页 |
| 3.12 病例选择 | 第23页 |
| 3.14 心力衰竭诊断的判定 | 第23-24页 |
| 3.2 实验过程 | 第24页 |
| 3.21 记录一般病史资料 | 第24页 |
| 3.22 记录患者入院前治疗情况 | 第24页 |
| 3.23 记录实验室检查 | 第24页 |
| 3.24 物理检查 | 第24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3.31 MELD-XI 计算 | 第24-25页 |
| 3.32 分组方法及出院随访指标 | 第25页 |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 第4章 结果 | 第26-35页 |
| 4.1 一般数据正态检验 | 第26-27页 |
| 4.2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第27-29页 |
| 4.21 心衰病因构成类型 | 第27页 |
| 4.22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第27-28页 |
| 4.23 两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 | 第28-29页 |
| 4.24 两组用药情况及伴随房颤的比较 | 第29页 |
| 4.3 两组生存结局的比较 | 第29-30页 |
| 4.4 两组总体死亡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 4.5 两组心源性死亡生存结局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 4.6 两组非心源性死亡生存结局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 4.7 不同 MELD-XI 分数组患者心源性死亡、非心源性死亡、总体死亡的生存曲线图比较 | 第33-35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5-42页 |
| 5.1 MELD 评分系统与心力衰竭预后 | 第35-36页 |
| 5.2 肝功能与心力衰竭预后 | 第36-37页 |
| 5.21 胆红素与心力衰竭预后 | 第36-37页 |
| 5.22 白蛋白浓度水平心力衰竭预后 | 第37页 |
| 5.3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预后 | 第37-38页 |
| 5.4 肌酐与心力衰竭预后 | 第38-39页 |
| 5.5 心力衰竭病因、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 | 第39-40页 |
| 5.51 病因与心力衰竭 | 第39页 |
| 5.52 服药依从性与心力衰竭 | 第39-40页 |
| 5.53 抗凝治疗与心力衰竭 | 第40页 |
| 5.6 心力衰竭与年龄、性别 | 第40页 |
| 5.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0-4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 附录 1 | 第52-53页 |
| 附录 2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