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及PFGE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表第10-13页
1 前言第13-24页
    1.1 禽肉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第13-16页
        1.1.1 国外禽肉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第13-15页
        1.1.2 我国禽肉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第15-16页
    1.2 弯曲菌的分离检测方法第16-17页
        1.2.1 常规生化检测方法第16页
        1.2.2 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多重PCR鉴定第16-17页
    1.3 弯曲菌的耐药情况分析第17-18页
        1.3.1 国外弯曲菌的耐药情况第17-18页
        1.3.2 我国弯曲菌的耐药情况第18页
    1.4 弯曲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18-20页
        1.4.1 细菌外排作用导致细菌耐药第18-19页
        1.4.2 点突变造成细菌耐药第19页
        1.4.3 核糖体保护蛋白介导细菌耐药第19页
        1.4.4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介导细菌耐药第19-20页
    1.5 弯曲菌PFGE分型研究现状第20-21页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7.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7.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6页
    2.1 材料第24-26页
        2.1.1 样品来源第24页
        2.1.2 菌株第24页
        2.1.3 抗生素第24-25页
        2.1.4 培养基第25页
        2.1.5 主要试剂第25页
        2.1.6 主要仪器第25-26页
    2.2 方法第26-36页
        2.2.1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分离鉴定第26-28页
        2.2.2 药敏实验第28-29页
        2.2.3 多重耐药弯曲菌耐药机制分析第29-34页
        2.2.4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弯曲菌的PFGE基因分型第34-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61页
    3.1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第36-42页
        3.1.1 弯曲菌的分离纯化结果第36-37页
        3.1.2 生化鉴定结果第37页
        3.1.3 PCR引物特异性实验结果第37-38页
        3.1.4 扩增产物基因序列分析第38-40页
        3.1.5 三重PCR鉴定方法应用第40-42页
    3.2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药敏实验结果第42-47页
        3.2.1 弯曲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第42-44页
        3.2.2 弯曲菌的多重耐药性及耐药谱第44-47页
    3.3 多重耐药弯曲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47-54页
        3.3.1 弯曲菌整合子的携带情况第47-50页
        3.3.2 弯曲菌耐喹诺酮类药物gyrA基因的检测结果第50-52页
        3.3.3 弯曲菌耐四环素类药物tetO基因检测结果第52页
        3.3.4 弯曲菌耐大环内酯类药物23S rRNA基因检测结果第52-54页
    3.4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PFGE分型第54-59页
        3.4.1 空肠弯曲菌PFGE分型结果第55-56页
        3.4.2 结肠弯曲菌PFGE分型结果第56-59页
        3.4.3 其他弯曲菌PFGE分型结果第59页
    3.5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弯曲菌的耐药表型、基因型与PFGE的相关性第59-61页
4 讨论第61-64页
    4.1 鸡肉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检测方法和污染情况分析第61-62页
    4.2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耐药情况第62页
    4.3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第62-64页
        4.3.1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分离株整合子/基因盒扩增情况第62-63页
        4.3.2 弯曲菌耐喹诺酮类药物gyrA基因的检测情况第63页
        4.3.3 弯曲菌耐四环素类药物tetO基因的检测情况第63页
        4.3.4 弯曲菌耐大环内酯类药物23S rRNA基因突变点的检测情况第63-64页
    4.4 肉鸡屠宰过程中弯曲菌的PFGE分型第6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4-67页
    5.1 结论第64-66页
    5.2 创新点第66页
    5.3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纤光栅激光器
下一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观的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