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4页 |
·遗传标记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滇牡丹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4-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滇牡丹花色类群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 第27-44页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材料 | 第27页 |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7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2页 |
·滇牡丹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花部质量性状及其频率 | 第30-31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数量性状变异特征 | 第31-37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分化程度 | 第37-38页 |
·表型性状值的频率分布 | 第38-41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聚类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滇牡丹花部质量性状研究 | 第42页 |
·滇牡丹数量性状变异特征 | 第42-43页 |
·滇牡丹类群内与类群间表型变异特征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滇牡丹孢粉学研究 | 第44-4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观察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花粉形态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聚类分析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滇牡丹花色类群EST-SSR 遗传标记分析 | 第49-6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49-50页 |
·牡丹EST-SSR 序列查找 | 第50-51页 |
·EST-SSR 引物设计开发 | 第51页 |
·PCR 扩增实验 | 第51页 |
·PCR 产物电泳及检测 | 第51-5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牡丹EST-SSR 分布、频率及特点 | 第53-54页 |
·DNA 检测 | 第54-55页 |
·EST-SSR 引物的筛选 | 第55-56页 |
·滇牡丹EST-SSR 的多态性分析 | 第56-57页 |
·滇牡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7-61页 |
·滇牡丹不同花色类群遗传关系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5页 |
·牡丹EST-SSR 分布、频率及特点 | 第62页 |
·滇牡丹 EST-SSR 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第62-63页 |
·滇牡丹遗传多样性 | 第63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遗传分化结构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66页 |
·滇牡丹花色类群遗传分化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图版 | 第77-87页 |
图版Ⅰ 滇牡丹花色类群图 | 第77-80页 |
图版Ⅱ 滇牡丹花粉类群花粉扫描图 | 第80-87页 |
摘要 | 第87-90页 |
Abstract | 第9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