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21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产生 | 第14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现代发展 | 第14-21页 |
1、责任论中期待可能性所理论处地位 | 第15-16页 |
2、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律性质 | 第16-17页 |
3、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第17-21页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理分析 | 第21-26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 第21-22页 |
1、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2、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外延 | 第22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价值 | 第22-24页 |
1、刑法的人道性 | 第23页 |
2、刑法的谦抑性 | 第23页 |
3、刑法的正义性 | 第23-24页 |
(三) 期待可能性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24-26页 |
1、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 | 第24页 |
2、期待可能性理论与罪刑法定 | 第24-26页 |
三、大陆法系国家(地区)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经验借鉴 | 第26-31页 |
(一) 德国司法实践中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 | 第26-27页 |
1、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第26页 |
2、期待可能性理论被严格限制及理由 | 第26-27页 |
(二) 日本司法实践中期待可能性的适用 | 第27-28页 |
1、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第27页 |
2、期待可能性理论适用的限制 | 第27-28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司法实践中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 | 第28-29页 |
(四)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特点分析 | 第29-31页 |
1、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均体现了对该理论一定程度的肯定 | 第29-30页 |
2、在适用该理论的同时对适用情形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 第30页 |
3、对该理论适用的表现与侧重不尽相同 | 第30-31页 |
四、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及问题 | 第31-36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我国刑法中适用的依据 | 第31-32页 |
1、肯定说 | 第31页 |
2、否定说 | 第31页 |
3、本文观点 | 第31-32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1、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于法无据 | 第32-33页 |
2、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现实必要 | 第33-34页 |
3、司法机关不注重相关证据的收集与判断 | 第34-36页 |
五、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规则建构 | 第36-43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司法中的适用要求 | 第36-38页 |
1、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 第36页 |
2、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条件 | 第36-37页 |
3、期待可能性的现实判断 | 第37-38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定罪量刑中的具体应用 | 第38-39页 |
1、期待可能性对罪与非罪的界定作用 | 第38页 |
2、期待可能性在量刑上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三) 诉讼中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控制难点及对策 | 第39-43页 |
1、侦查阶段收集证据中的期待可能性事由 | 第39-40页 |
2、审查起诉及量刑建议制度上的制约 | 第40-41页 |
3、直接言词原则的运用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