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1.1.1 我国特种设备的现状 | 第10-12页 |
| 1.1.2 依托项目背景 | 第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 2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的科学定义 | 第16-27页 |
| 2.1 隐患概念的起源 | 第16-19页 |
| 2.2 隐患定义的依据 | 第19-25页 |
| 2.2.1 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 2.2.2 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 | 第22-23页 |
| 2.2.3 国内其他行业分析 | 第23-25页 |
| 2.3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定义的确定 | 第25-27页 |
| 3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分类 | 第27-40页 |
| 3.1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分类依据 | 第27-34页 |
| 3.1.1 依据已发生事故基本信息 | 第27-34页 |
| 3.1.2 依据安全工程基本原理 | 第34页 |
| 3.2 特设事故隐患分类学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 3.2.1 根据特种设备的类型分类 | 第34-35页 |
| 3.2.2 根据特种设备事故的类型分类 | 第35页 |
| 3.2.3 根据特种设备事故的类别分类 | 第35页 |
| 3.2.4 根据特种设备事故的伤害方式分类 | 第35页 |
| 3.2.5 根据特种设备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 第35-36页 |
| 3.3 特设事故隐患分类的确定 | 第36-40页 |
| 3.3.1 人的因素 | 第36-37页 |
| 3.3.2 设备(包括作用物)的因素 | 第37-38页 |
| 3.3.3 环境因素 | 第38-39页 |
| 3.3.4 管理因素 | 第39页 |
| 3.3.5 隐患分类识别确定 | 第39-40页 |
| 4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分级 | 第40-67页 |
| 4.1 现有的关于风险的分级标准 | 第40-45页 |
| 4.1.1 基于风险的分级标准 | 第40-42页 |
| 4.1.2 基于事故的分级标准 | 第42-45页 |
| 4.1.3 生产安全领域基于隐患的分级标准 | 第45页 |
| 4.2 特种设备隐患后果严重度分级 | 第45-60页 |
| 4.2.1 有关事故严重度等级划分 | 第45-46页 |
| 4.2.2 隐患造成人员伤亡严重度划分 | 第46-52页 |
| 4.2.3 隐患造成财产损失严重度划分 | 第52-55页 |
| 4.2.4 隐患造成设备本身的损坏严重度划分 | 第55-57页 |
| 4.2.5 隐患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严重度划分 | 第57-58页 |
| 4.2.6 隐患造成对社会及政治影响严重度划分 | 第58-60页 |
| 4.3 特种设备隐患发生概率分级 | 第60-66页 |
| 4.3.1 现有的概率分级标准 | 第60页 |
| 4.3.2 其他行业事故概率的借鉴 | 第60-61页 |
| 4.3.3 特种设备发生概率的确定 | 第61-66页 |
| 4.4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分级确定 | 第66-67页 |
| 5 结论与改进 | 第67-68页 |
| 5.1 结论 | 第67页 |
| 5.2 改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1:起重机隐患认定表 | 第72-81页 |
| 附录2:个人简历及参与课题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