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改革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概述 | 第11-20页 |
| (一) 基本原则 | 第11-13页 |
| 1. 无罪推定原则 | 第11-12页 |
| 2. 司法介入原则 | 第12页 |
| 3. 客观义务原则 | 第12-13页 |
| 4. 相对公开原则 | 第13页 |
| (二) 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1. 程序正义理论 | 第13-15页 |
| 2. 宪政理论 | 第15-17页 |
| (三)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功能 | 第17-20页 |
| 1. 讯问的证据功能 | 第18页 |
| 2. 讯问的线索功能 | 第18-20页 |
| 二、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比较研究 | 第20-34页 |
| (一) 英美法系中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 | 第20-28页 |
| 1. 英国的讯问制度 | 第20-23页 |
| 2. 美国的讯问制度 | 第23-28页 |
| (二) 大陆法系中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 | 第28-31页 |
| 1. 德国的讯问制度 | 第28-30页 |
| 2. 法国的讯问制度 | 第30-31页 |
|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 | 第31-34页 |
| 三、我国讯问制度概况 | 第34-44页 |
| (一) 我国现阶段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 | 第34-38页 |
| 1. 申请回避的权利 | 第34页 |
| 2. 自我辩护权 | 第34-35页 |
| 3. 控告权 | 第35页 |
| 4. 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的权利 | 第35页 |
| 5.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 第35-36页 |
| 6. 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 | 第36页 |
| 7. 聘请律师提供辩护的权利 | 第36-38页 |
| 8. 知悉权 | 第38页 |
| (二) 我国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 1. 赵作海案件分析 | 第38-41页 |
| 2. 我国讯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 四、我国讯问犯罪嫌疑人制度改革方案 | 第44-70页 |
| (一) 犯罪嫌疑人的确定 | 第44-48页 |
| 1. 确定犯罪嫌疑人的意义 | 第44-45页 |
| 2. 我国犯罪嫌疑人的确定方式 | 第45-47页 |
| 3. 确立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 第47-48页 |
| (二)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 第48-55页 |
| 1. 概述 | 第48页 |
| 2.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程序基本权与沉默权的关系 | 第48-49页 |
| 3. 我国在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方面的制度建设 | 第49-51页 |
| 4.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在我国的改革 | 第51-55页 |
| (三) 知悉权的完善 | 第55-59页 |
| 1. 知悉权的基本内涵 | 第55-56页 |
| 2. 知悉权的价值 | 第56页 |
| 3. 我国讯问程序中知悉权的保护现状 | 第56-58页 |
| 4. 讯问犯罪嫌疑人中知悉权制度的改革 | 第58-59页 |
| (四) 追诉机关在讯问制度中的改革 | 第59-64页 |
| 1. 讯问笔录 | 第59-61页 |
| 2. 讯问人员 | 第61-62页 |
| 3. 讯问时间 | 第62-63页 |
| 4. 讯问场所 | 第63-64页 |
| (五) 律师在场制度的构建 | 第64-66页 |
| 1. 律师在场制度的概况 | 第64页 |
| 2. 律师在场制度面临的问题 | 第64-65页 |
| 3. 律师在场制度的构建 | 第65-66页 |
| (六)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 | 第66-70页 |
| 1. 我国目前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66-67页 |
| 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讯问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67-68页 |
| 3.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进一步完善 | 第68-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