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1.0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 1.1 PhACs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 1.1.1 PhACs的来源 | 第12-13页 |
| 1.1.2 PhACs的危害 | 第13-14页 |
| 1.2 PhACs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残留 | 第14-16页 |
| 1.2.1 PhACs在污水中的残留 | 第15页 |
| 1.2.2 PhACs在污泥中的残留 | 第15-16页 |
| 1.3 污水中PhACs的去除技术 | 第16-19页 |
| 1.3.1 物化处理法 | 第16-18页 |
| 1.3.2 生物处理法 | 第18页 |
| 1.3.3 生态处理法 | 第18-19页 |
| 1.4 污水中PhACs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19-22页 |
| 1.4.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19-20页 |
| 1.4.2 样品的检测技术 | 第20-22页 |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1.5.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 1.5.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1.6.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1.6.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2章 超高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目标物质方法的建立 | 第25-41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9页 |
| 2.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 2.1.2 标准品和试剂 | 第25-29页 |
| 2.2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29-39页 |
| 2.2.1 质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第29-36页 |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第36-38页 |
| 2.2.3 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 | 第38页 |
| 2.2.4 定量与方法精密度 | 第38-39页 |
| 2.3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 第39-40页 |
| 2.3.1 玻璃容器的清洗 | 第39页 |
| 2.3.2 样品的采集 | 第39-40页 |
| 2.3.3 样品的前处理 | 第4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试验的启动 | 第41-48页 |
| 3.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 第41页 |
| 3.2 分析项目以及方法 | 第41-42页 |
| 3.3 试验装置及流程 | 第42-44页 |
| 3.3.1 试验装置 | 第42-43页 |
| 3.3.2 装置流程 | 第43-44页 |
| 3.4 装置的启动与运行 | 第44-48页 |
| 3.4.1 装置的启动 | 第44-45页 |
| 3.4.2 装置的运行 | 第45-48页 |
| 第4章 污泥龄对污染物协同去除的影响 | 第48-56页 |
| 4.1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 4.1.1 对COD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 4.1.2 对NH3-N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49页 |
| 4.1.3 对TN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 4.1.4 对TP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4.1.5 对PhACs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 4.2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不同运行模式对污染物协同去除的影响 | 第56-64页 |
| 5.1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 5.1.1 对COD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 5.1.2 对NH_3-N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 5.1.3 对TN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5.1.4 对TP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 5.1.5 对PhACs的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 5.2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6.1 试验总结 | 第64-65页 |
| 6.2 建议 | 第65页 |
| 6.3 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