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20世纪10年代跌宕不拘的中西方女装 | 第20-37页 |
2.1 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 第21-22页 |
2.2 文化的交谈---中国女装的兼收并蓄 | 第22-28页 |
2.2.1 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 | 第23-25页 |
2.2.2 中国女装基本样貌 | 第25-28页 |
2.3 史更迭---女性时代的删繁就简 | 第28-32页 |
2.3.1 惴惴不安的时代背景 | 第28-30页 |
2.3.2 西方女装基本样貌 | 第30-32页 |
2.4 20世纪10年代中西方女装 | 第32-37页 |
2.4.1 20世纪初期中西方对人体美的不同认知 | 第33-34页 |
2.4.2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女装与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女装 | 第34-35页 |
2.4.3 中西方女装在交流借鉴中共同发展 | 第35-37页 |
第3章 弃之敝屣,解放天性---肚兜和紧身胸衣 | 第37-47页 |
3.120世纪初期的肚兜和紧身胸衣 | 第37-39页 |
3.1.1 废止?摒弃与释放 | 第37-39页 |
3.2 外在“形”分析 | 第39-42页 |
3.2.1 肚兜常见典型款式 | 第40-41页 |
3.2.2 紧身胸衣典型款式 | 第41-42页 |
3.3 内在结构比较 | 第42-47页 |
3.3.1 典型肚兜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3.3.2 紧身胸衣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3.3 二维与三维的趋同与存异 | 第44-46页 |
3.3.4 形制之差,观念之异 | 第46-47页 |
第4章 外形迥然,形制连属---袍服与连衣裙 | 第47-74页 |
4.1 中西方裁剪方式差异 | 第47-52页 |
4.2 袍的形制与结构 | 第52-61页 |
4.2.1 袍服发展与款式特点 | 第52-55页 |
4.2.1.1 20世纪10年代女性袍服的发展 | 第52-54页 |
4.2.1.2 袍服与旗袍的关系分析 | 第54页 |
4.2.1.3 20世纪10年代袍服的主要特点 | 第54-55页 |
4.2.2 典型袍服的结构分析 | 第55-61页 |
4.2.2.1 铁灰色漳缎线镶绲元宝领长袖旗袍结构分析 | 第55-60页 |
4.2.2.2 蓝蝴蝶花卉纹暗花绸大襟女夹袍 | 第60-61页 |
4.3 20世纪10年代连衣裙结构分析 | 第61-69页 |
4.3.1 西方连衣裙种类 | 第61-66页 |
4.3.2 连衣裙结构分析 | 第66-69页 |
4.4 内衣的结构对外衣造型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 中西方连属服装结构比较 | 第70-74页 |
第5章 变化多样,形制分体---袄裙和组合套装(ensemble ) | 第74-107页 |
5.1 袄裙形制与结构 | 第74-84页 |
5.1.1 袄裙与“文明新装”的关系 | 第75-76页 |
5.1.2 袄的款式特征及其结构分析 | 第76-80页 |
5.1.3 马面裙、百褶裙与套裙结构 | 第80-84页 |
5.2 套装形制与结构 | 第84-105页 |
5.2.1 套装种类与形制 | 第84-85页 |
5.2.2 衬衫款式与结构 | 第85-87页 |
5.2.3 外套款式与结构 | 第87-99页 |
5.2.3.1 男装衣领结构借鉴 | 第95-96页 |
5.2.3.2 男装腰身结构借鉴 | 第96-97页 |
5.2.3.3 男装袖子结构借鉴 | 第97页 |
5.2.3.4 制服化与徽章的符号化 | 第97-99页 |
5.2.4 半裙款式与结构 | 第99-105页 |
5.3 袄裙与套装的整体造型结构比较 | 第105-107页 |
第6章 巾帼当先,男女同途---中西方女性裤装 | 第107-130页 |
6.1 20世纪10年代汉族女裤结构 | 第108-117页 |
6.1.1 20世纪10年代女裤款式 | 第108-113页 |
6.1.2 汉族女裤结构分析 | 第113-117页 |
6.1.2.1 裤腰起翘量与拼裆角度的关系 | 第113-115页 |
6.1.2.2 裤筒外侧折线加长的推测分析 | 第115-116页 |
6.1.2.3 桃红素缎女单裤拼裆结构分析 | 第116-117页 |
6.2 20世纪10年代西方女裤结构 | 第117-127页 |
6.2.1 西方女裤发展 | 第117-121页 |
6.2.1.1 宗教与禁忌 | 第117-118页 |
6.2.1.2 渴望与无助 | 第118-119页 |
6.2.1.3 尝试与发展 | 第119-120页 |
6.2.1.4 湮灭与斗争 | 第120-121页 |
6.2.2 西方女裤款式 | 第121-123页 |
6.2.3 西方女裤结构 | 第123-127页 |
6.3 20世纪10年代中西女裤结构比较 | 第127-130页 |
6.3.1 借鉴男裤 | 第127-128页 |
6.3.2 造型比较 | 第128页 |
6.3.3 结构差异 | 第128-130页 |
第7章 追本溯源,自新之路 | 第130-137页 |
7.1 20世纪10年代中西方女装结构中的技术美 | 第130页 |
7.2 中西方女装结构相同之中的“不同” | 第130-135页 |
7.2.1 连袖结构 | 第130-131页 |
7.2.2 有裆之裤 | 第131-132页 |
7.2.3 开衩分析 | 第132-133页 |
7.2.4 带子功能 | 第133-135页 |
7.3 和合共生,守正出新 | 第135-137页 |
结论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