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碰撞中座椅头枕与人体颈部作用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的社会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目前实车碰撞测试主要依据第11-12页
        1.2.2 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第12-14页
    1.3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内容第14-16页
        1.3.1 车身结构的耐撞性研究第14-15页
        1.3.2 人体碰撞生物力学研究第15-16页
    1.4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1 试验研究第16页
        1.4.2 计算机仿真研究第16-17页
    1.5 颈部损伤机理第17-19页
        1.5.1 颈部损伤机理的重要意义第17页
        1.5.2 颈部损伤研究发展历程第17-19页
    1.6 颈部损伤的评价标准第19-21页
        1.6.1 颈部损伤准则(NIC)第19-20页
        1.6.2 颈部损伤预测值第20页
        1.6.3 颈部损伤临界值第20-21页
    1.7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车辆碰撞的基本理论第22-36页
    2.1 有限元基本思想第22-23页
    2.2 碰撞过程描述基本方程第23-26页
        2.2.1 动量、质量、能量守恒方程第24-25页
        2.2.2 边界条件第25-26页
        2.2.3 本构方程第26页
    2.3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中的结构单元第26-28页
        2.3.1 壳单元在汽车碰撞仿真分析中的应用第26-28页
        2.3.2 刚性单元在车架分析中的应用第28页
    2.4 时间积分算法第28-31页
        2.4.1 显式中心差分法第29页
        2.4.2 中心差分算法的稳定性第29-31页
    2.5 碰撞过程中的接触算法第31-35页
        2.5.1 接触算法介绍第31-33页
        2.5.2 LS-DYNA中处理碰撞的接触算法第33-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汽车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6-50页
    3.1 软件简介第36-38页
        3.1.1 LS-DYNA简介第36-37页
        3.1.2 Hypermesh简介第37-38页
    3.2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8-45页
        3.2.1 几何模型简化第38页
        3.2.2 汽车碰撞模拟相关材料本构关系第38-42页
        3.2.3 点焊和螺栓连接处理第42-44页
        3.2.4 网格划分第44-45页
    3.3 乘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第45-47页
        3.3.1 假人有限元模型第45-47页
        3.3.2 安全带模型第47页
    3.4 接触类型的设定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车辆碰撞仿真分析第50-68页
    4.1 有限元模型的仿真计算第50-51页
    4.2 整车变形分析第51-55页
    4.3 零部件变形与吸能分析第55-58页
        4.3.1 前纵梁变形分析第55-56页
        4.3.2 前门框变形与吸能量分析第56-58页
    4.4 车身加速度分析第58-59页
    4.5 能量分析第59-64页
        4.5.1 整车能量分析第59-61页
        4.5.2 零部件能量分析第61-64页
    4.6 位移变化分析第64-66页
        4.6.1 车身位移变化分析第64-65页
        4.6.2 防火墙位移变化分析第65-66页
        4.6.3 保险杠变形分析第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后碰撞过程中座椅头枕参数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68-76页
    5.1 后碰撞模型的建立第68页
        5.1.1 后碰撞模型的建立第68页
        5.1.2 后碰撞过程中刚性墙的初始速度的设定第68页
    5.2 头枕倾角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68-70页
    5.3 头枕与头部相对位置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70-74页
        5.3.1 头枕与头部水平距离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70-72页
        5.3.2 头枕与头部竖直距离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第72-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麻栗坡低品位含硫含碳白钨矿浮选技术研究
下一篇:几种不同类型捕收剂对石英的捕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