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过渡性气候带垂直绿化遇到的问题 | 第12-13页 |
1.2 藤本植物应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2.2 在园林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3 葎草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种群形成规律及适应性研究 | 第15-19页 |
1.3.1 整地浅层翻耕及遮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温度对幼苗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3 自疏对植物的影响 | 第17-19页 |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 试验区域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5 试验设计 | 第22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3章 环境对葎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3-35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23页 |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3-25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5-31页 |
3.3.1 浅层翻耕和遮阴对葎草种子发芽数及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25页 |
3.3.2 温度对不同叶龄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25-28页 |
3.3.3 温度和叶龄协同作用对渗透调节机制与膜伤害的影响 | 第28-31页 |
3.4 讨论和结论 | 第31-35页 |
3.4.1 葎草种子萌发对浅层翻耕、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第31-32页 |
3.4.2 葎草抗氧化酶系统对温度的响应 | 第32-33页 |
3.4.3 葎草渗透调节机制对温度的响应 | 第33-35页 |
第4章 葎草种群自疏过程中幼苗构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变化 | 第35-46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35页 |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5-36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4.3.1 种群密度变化 | 第36-37页 |
4.3.2 种群高度变化 | 第37页 |
4.3.3 单株构件性状变化 | 第37-39页 |
4.3.4 生物量累积变化 | 第39页 |
4.3.5 生物量分配变化 | 第39-40页 |
4.3.6 构件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4.3.7 生物量与密度关系分析 | 第41-42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42-46页 |
4.4.1 密度与构件形态的关系 | 第42页 |
4.4.2 密度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 第42-43页 |
4.4.3 自疏规律与自疏法则的关系 | 第43-44页 |
4.4.4 自疏斜率与个体大小及密度的关系 | 第44页 |
4.4.5 自疏对物种延续的意义 | 第44-46页 |
第5章 不同种群密度下葎草光合特性及生殖分配的分析 | 第46-59页 |
5.1 引言 | 第46-47页 |
5.1.1 光合特性 | 第46页 |
5.1.2 生殖分配 | 第46-4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47页 |
5.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7-4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5.3.1 幼苗叶绿素变化 | 第48页 |
5.3.2 幼苗光合作用变化 | 第48-52页 |
5.3.3 成苗生殖分配变化 | 第52-54页 |
5.3.4 不同密度和攀援高度下种子质量 | 第54-55页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55-59页 |
5.4.1 密度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 第55-57页 |
5.4.2 密度与雌雄生殖分配的关系 | 第57页 |
5.4.3 葎草种群形成规律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 第57-59页 |
第6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小结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致谢 | 第74-77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