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棚户区改造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PPP项目收益分配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 城市棚户区改造PPP模式收益分配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0-40页 |
2.1 城市棚户区改造概述 | 第20-24页 |
2.1.1 城市棚户区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城市棚户区的形成 | 第21页 |
2.1.3 城市棚户区改造的主要模式 | 第21-23页 |
2.1.4 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现状和问题 | 第23-24页 |
2.2 PPP模式概述 | 第24-27页 |
2.2.1 PPP模式的定义与核心要素 | 第24-26页 |
2.2.2 PPP模式的运作思路 | 第26页 |
2.2.3 PPP模式的组织结构 | 第26-27页 |
2.3 PPP模式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5页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7-28页 |
2.3.2 PPP模式运用到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2页 |
2.3.3 PPP模式运用到棚户区改造的适用性分析 | 第32-35页 |
2.4 收益分配方法比较与Shapley值法 | 第35-38页 |
2.4.1 收益分配方法比较与选择 | 第35-37页 |
2.4.2 Shapley值法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PPP模式下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分配问题剖析 | 第40-52页 |
3.1 收益的含义 | 第40页 |
3.2 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3.3 PPP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41-45页 |
3.3.1 利益相关者 | 第41-42页 |
3.3.2 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 | 第42-43页 |
3.3.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收益分配主体的确定 | 第43-45页 |
3.4 PPP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的合作基础 | 第45-49页 |
3.4.1 合作对策相关概念 | 第45-46页 |
3.4.2 PPP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合作联盟形成的条件 | 第46-48页 |
3.4.3 PPP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的增值过程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4 PPP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第52-64页 |
4.1 基于Shapley值的收益分配模型 | 第52-56页 |
4.1.1 Shapley值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 第52-53页 |
4.1.2 问题描述与模型的求解 | 第53-54页 |
4.1.3 模型评价 | 第54-56页 |
4.2 基于TOPSIS修正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模型 | 第56-63页 |
4.2.1 TOPSIS方法介绍 | 第56页 |
4.2.2 TOPSIS方法对Shapley值的修正过程 | 第56-58页 |
4.2.3 模型参数的求解 | 第58-63页 |
4.2.4 模型评价 | 第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案例分析 | 第64-68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64-65页 |
5.1.1 西安市棚户区改造现状 | 第64-65页 |
5.1.2 案例概况 | 第65页 |
5.2 收益分配分析 | 第65-67页 |
5.2.1 基于Shapley值的收益分配 | 第65-66页 |
5.2.2 基于TOPSIS修正Shapley值法的收益分配 | 第66-67页 |
5.3 案例分析总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68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