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22页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抗震安全问题 | 第14-15页 |
1.3.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抗震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破坏模式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2.极限抗震能力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抗震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5.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简介 | 第20-22页 |
2.材料特性及有限元计算分析原理 | 第22-38页 |
2.1.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材料特性介绍 | 第22-23页 |
2.1.1.沥青混凝土材料 | 第22-23页 |
2.1.2.坝体堆石材料 | 第23页 |
2.2.静力计算模型的讨论及邓肯张E-B模型介绍 | 第23-26页 |
2.2.1.静力计算模型的讨论 | 第23-25页 |
2.2.2.邓肯张E-B模型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3.动力计算模型讨论及考虑塑性的沈珠江动力粘弹性模型介绍 | 第26-33页 |
2.3.1.动力计算模型的讨论 | 第26-27页 |
2.3.2.考虑塑性的沈珠江动力粘弹性模型 | 第27-33页 |
2.4.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 第33-34页 |
2.5.抗震安全评价分析方法与动力有限元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2.5.1.抗震安全评价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2.5.2.动力有限元的实现过程 | 第36-37页 |
2.6.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百米级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有限元动力分析关键问题探讨 | 第38-44页 |
3.1.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的探讨 | 第38-43页 |
3.1.1.地震波选取 | 第38-39页 |
3.1.2.心墙“薄片单元”尺寸效应探讨 | 第39-40页 |
3.1.3.震前初始静力场处理 | 第40页 |
3.1.4.动水压力模型 | 第40-41页 |
3.1.5.坝址地震动输入方式 | 第41-42页 |
3.1.6.边界处理方法 | 第42-43页 |
3.2.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库什塔依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三维有限元静、动力分析 | 第44-74页 |
4.1.库什塔依水库工程概况 | 第44-45页 |
4.2.三维有限元静、动力模型建立 | 第45-50页 |
4.3.模型参数 | 第50-53页 |
4.4.坝体基频分析 | 第53页 |
4.5.库什塔依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静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4.5.1.应力分析 | 第54-56页 |
4.5.2.位移分析 | 第56-58页 |
4.6.库什塔依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动力计算结果及规律分析 | 第58-72页 |
4.6.1.残余变形分析 | 第58-63页 |
4.6.2.地震响应时程曲线分析 | 第63-65页 |
4.6.3.加速度响应度最大包络线分析 | 第65-66页 |
4.6.4.动位移响应的最大值包络线分析 | 第66-68页 |
4.6.5.应力最大值包络线分析 | 第68-69页 |
4.6.6.地震作用下坝坡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4.6.7.心墙模量对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70-71页 |
4.6.8.库水位对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4.7.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极限抗震能力研究 | 第74-85页 |
5.1.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极限抗震能力的评价指标及定量判断方案 | 第74-75页 |
5.2.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极限抗震能力研究 | 第75-83页 |
5.2.1.计算工况设置 | 第75-76页 |
5.2.2.基于坝体地震残余变形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76-78页 |
5.2.3.基于坝坡动力稳定性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78-80页 |
5.2.4.基于坝体地震加速度响应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80-83页 |
5.2.5.基于防渗体受拉安全特性的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 第83页 |
5.3.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高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破坏模式研究 | 第85-101页 |
6.1.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破坏模式研究综述 | 第85-86页 |
6.2.计算结果与破坏模式分析 | 第86-99页 |
6.2.1.计算工况设置 | 第86-87页 |
6.2.2.基于坝体残余变形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87-90页 |
6.2.3.基于心墙残余变形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90页 |
6.2.4.基于坝体加速度响应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90-92页 |
6.2.5.基于坝体动位移响应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92-94页 |
6.2.6.基于心墙损伤演化分析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94-96页 |
6.2.7.基于坝坡动力稳定性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96-99页 |
6.3.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7.1.结论及工程建议 | 第101-103页 |
7.2.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