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3页 |
1.2.1 名物 | 第10页 |
1.2.2 意象 | 第10-12页 |
1.2.3 草本植物类意象 | 第12页 |
1.2.4《诗经》草本植物类名物及其意象的确定 | 第12-13页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1.5《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的研究价值 | 第16-19页 |
2 对《诗经》草本类植物的整理与分类 | 第19-21页 |
2.1 本部分需要交代的几点说明(凡例) | 第19-21页 |
2.1.1 草本植物所涉及的篇目和数量的确定 | 第19页 |
2.1.2 草本植物分类依据的确定 | 第19页 |
2.1.3 草本植物释义著作的选择 | 第19-21页 |
3《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的获取 | 第21-33页 |
3.1 依“象”取“意” | 第21-30页 |
3.2 以“意”取“意” | 第30-31页 |
3.3 先民对《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运用的过程 | 第31-33页 |
4《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与赋比兴 | 第33-41页 |
4.1“赋”手法的运用 | 第33-36页 |
4.2“比”手法的运用 | 第36-37页 |
4.3“兴”手法的运用 | 第37-39页 |
4.4“比”、“兴”手法的混用 | 第39-41页 |
5《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 第41-45页 |
5.1 采集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 | 第41-42页 |
5.2 原始的祖宗信仰 | 第42-43页 |
5.3 淳朴的婚恋风俗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