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油砂山—大乌斯地区新近系储层有利区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层序划分 | 第15-17页 |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页 |
| 2.2 层序地层划分 | 第15-17页 |
| 第3章 油砂山-大乌斯地区构造特征 | 第17-20页 |
| 3.1 局部构造及圈闭特征 | 第17-18页 |
| 3.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20页 |
| 第4章 油砂山-大乌斯地区新近系沉积体系演化 | 第20-42页 |
| 4.1 沉积物源 | 第20-22页 |
| 4.2 沉积相标志 | 第22-33页 |
| 4.2.1 岩石颜色与类型 | 第22-25页 |
| 4.2.2 粒度特征 | 第25-29页 |
| 4.2.3 沉积构造 | 第29页 |
| 4.2.4 测井相 | 第29-31页 |
| 4.2.5 古生物 | 第31-33页 |
| 4.3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3-37页 |
| 4.3.1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34-36页 |
| 4.3.2 湖泊相 | 第36-37页 |
| 4.4 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 第37-40页 |
| 4.5 沉积相平面演化 | 第40-42页 |
| 第5章 油砂山-大乌斯地区新近系储层特征分析 | 第42-66页 |
| 5.1 储层岩性 | 第42-51页 |
| 5.1.1 上油砂山组(N22) | 第42-46页 |
| 5.1.2 下油砂山组(N21) | 第46-50页 |
| 5.1.3 下干柴沟组(N1) | 第50-51页 |
| 5.2 储层成岩作用 | 第51-58页 |
| 5.3 储层物性 | 第58-63页 |
| 5.4 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3-66页 |
| 第6章 油砂山-大乌斯地区新近系储层有利区带预测 | 第66-78页 |
| 6.1 油气成藏类型及特征 | 第66-73页 |
| 6.1.1 生烃条件分析 | 第66-70页 |
| 6.1.2 油气运聚条件分析 | 第70-72页 |
| 6.1.3 成藏特征分析 | 第72-73页 |
| 6.2 储层有利区带预测及勘探目标优选 | 第73-78页 |
| 6.2.1 英东二号有利区带 | 第73-75页 |
| 6.2.2 英东一号有利区带 | 第75-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