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三元区沙溪滨水景观改造设计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城市滨水景观、城市绿道与文化共生研究概述 | 第17-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城市滨水景观 | 第17页 |
2.1.2 城市绿道 | 第17-18页 |
2.1.3 共生理论与文化共生 | 第18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2.1 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2.2 城市绿道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2.3 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 国内外同类案例分析 | 第22-26页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2-24页 |
2.3.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2.4 滨水景观问题及研究总结 | 第26-30页 |
2.4.1 建设问题 | 第26-28页 |
2.4.2 研究总结 | 第28-30页 |
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3.1 游憩学 | 第30页 |
3.2 环境心理学 | 第30-31页 |
3.3 构成学 | 第31页 |
3.4 景观生态学 | 第31-32页 |
4 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共生体系研究 | 第32-36页 |
4.1 景观整体定位 | 第32-33页 |
4.1.1 审美取向 | 第32页 |
4.1.2 场所功能 | 第32页 |
4.1.3 设计尺度 | 第32-33页 |
4.2 文化共生体系 | 第33-34页 |
4.2.1 文化挖掘 | 第33页 |
4.2.2 文化共生 | 第33页 |
4.2.3 文化塑造 | 第33页 |
4.2.4 文化展示 | 第33-34页 |
4.3 文化共生表达载体 | 第34-36页 |
4.3.1 物质文化载体 | 第34-35页 |
4.3.2 非物质文化载体 | 第35-36页 |
5 三明市三元区沙溪滨水景观改造设计 | 第36-92页 |
5.1 项目整体分析 | 第36-45页 |
5.1.1 场地概况 | 第36-37页 |
5.1.2 上位规划分析 | 第37-41页 |
5.1.3 周边交通分析 | 第41页 |
5.1.4 水文状况分析 | 第41-43页 |
5.1.5 自然条件分析 | 第43页 |
5.1.6 植物情况分析 | 第43-44页 |
5.1.7 场地现状分析 | 第44-45页 |
5.2 原场地综合条件分析(SWOT分析) | 第45-47页 |
5.2.1 优势分析 | 第45页 |
5.2.2 劣势分析 | 第45-46页 |
5.2.3 机会分析 | 第46页 |
5.2.4 挑战分析 | 第46-47页 |
5.3 文化挖掘——三明市文化资源展示 | 第47-50页 |
5.3.1 历史遗迹 | 第47页 |
5.3.2 历史名人 | 第47-48页 |
5.3.3 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 | 第48-49页 |
5.3.4 民俗风情 | 第49页 |
5.3.5 品牌文化 | 第49-50页 |
5.3.6 工业企业 | 第50页 |
5.4 文化共生——文化体现构思 | 第50-56页 |
5.4.1 规划依据 | 第50页 |
5.4.2 景观具体规划定位 | 第50-51页 |
5.4.3 景观具体规划策略 | 第51-56页 |
5.5 文化塑造——景观总体设计 | 第56-66页 |
5.5.1 总平面设计 | 第56-57页 |
5.5.2 功能分区设计 | 第57页 |
5.5.3 景观空间结构设计 | 第57-59页 |
5.5.4 交通设计 | 第59-60页 |
5.5.5 植物种植设计 | 第60-61页 |
5.5.6 竖向设计 | 第61-62页 |
5.5.7 堤岸设计 | 第62-63页 |
5.5.8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设计 | 第63-64页 |
5.5.9 专类活动设计 | 第64-65页 |
5.5.10 景观视线系统设计 | 第65页 |
5.5.11 照明系统设计 | 第65-66页 |
5.6 文化展示——分区主要节点表现 | 第66-83页 |
5.6.1 慢行休闲观赏区 | 第66-71页 |
5.6.2 现代工业主题区 | 第71-75页 |
5.6.3 历史文化展示区 | 第75-80页 |
5.6.4 休闲娱乐活动区 | 第80-83页 |
5.7 景观专项设计 | 第83-92页 |
5.7.1 植物意向 | 第83-85页 |
5.7.2 标识系统 | 第85-86页 |
5.7.3 铺装形式 | 第86-87页 |
5.7.4 照明系统 | 第87-89页 |
5.7.5 休息设施及卫生设施 | 第89-90页 |
5.7.6 景观小品 | 第90-92页 |
6 总结与讨论 | 第92-94页 |
6.1 总结 | 第92-93页 |
6.2 讨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附录A | 第96-98页 |
附录B | 第98-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