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TTI介质qP走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微震震源和各向异性参数联合反演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0-13页 |
第2章 射线追踪 | 第13-43页 |
2.1 射线追踪的现状 | 第13-21页 |
2.1.1 各向同性射线追踪现状 | 第13-17页 |
2.1.2 各向异性射线追踪现状 | 第17-21页 |
2.2 新型FSM | 第21-31页 |
2.2.1 2D局部解 | 第21-26页 |
2.2.2 3D局部解 | 第26-29页 |
2.2.3 Gauss-Seidel迭代 | 第29-31页 |
2.3 数值模拟例子 | 第31-39页 |
2.3.1 2D的例子 | 第31-35页 |
2.3.2 3D的例子 | 第35-39页 |
2.5 稳定性和方法效率的讨论 | 第39-43页 |
第3章 微震震源位置和各向异性参数联合反演 | 第43-71页 |
3.1 联合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反演的现状 | 第43-47页 |
3.1.1 各向同性联合反演现状 | 第43-44页 |
3.1.2 各向异性联合反演现状 | 第44-47页 |
3.2 联合反演方法 | 第47-53页 |
3.2.1 1D层状VTI模型的水平慢度打靶法 | 第47-51页 |
3.2.2 走时对震源位置以及Thomsen参数的导数 | 第51-52页 |
3.2.3 联合反演方案的构建 | 第52-53页 |
3.3 反演例子 | 第53-69页 |
3.3.1 模拟数据 | 第53-65页 |
3.3.2 实际数据 | 第65-69页 |
3.4 联合反演可靠性分析 | 第69-71页 |
第4章 结论 | 第71-75页 |
4.1 FSM的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4.2 联合反演的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1 A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