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1.1 缨翅目概述 | 第7页 |
1.2 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第7-12页 |
1.2.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8-9页 |
1.2.2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重排 | 第9-11页 |
1.2.3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2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3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13-1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4-17页 |
2.3.1 DNA提取 | 第14页 |
2.3.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4-15页 |
2.3.3 PCR扩增 | 第15-16页 |
2.3.4 PCR产物的检测与纯化 | 第16-17页 |
2.3.5 PCR产物测序以及高通量测序 | 第17页 |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7-20页 |
2.4.1 测序结果的处理和组装 | 第17-18页 |
2.4.2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定位和注释 | 第18页 |
2.4.3 线粒体基因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统计分析 | 第18页 |
2.4.4 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分析 | 第18-19页 |
2.4.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第20-44页 |
3.1 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第20-26页 |
3.1.1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结构 | 第20-22页 |
3.1.2 核苷酸组成 | 第22-23页 |
3.1.3 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23-25页 |
3.1.4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25页 |
3.1.5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25页 |
3.1.6 非编码区 | 第25-26页 |
3.2 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第26-32页 |
3.2.1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结构 | 第26-28页 |
3.2.2 核苷酸组成 | 第28页 |
3.2.3 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28-31页 |
3.2.4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1页 |
3.2.5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31页 |
3.2.6 非编码区 | 第31-32页 |
3.3 带纹蓟马Desmothrips sp.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第32-38页 |
3.3.1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结构 | 第32-34页 |
3.3.2 核苷酸组成 | 第34页 |
3.3.3 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34-37页 |
3.3.4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7页 |
3.3.5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37页 |
3.3.6 非编码区 | 第37-38页 |
3.4 面灵蓟马Idolothrips spectrum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第38-44页 |
3.4.1 线粒体基因组基本结构 | 第38-40页 |
3.4.2 核苷酸组成 | 第40页 |
3.4.3 密码子使用情况 | 第40-43页 |
3.4.4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3页 |
3.4.5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43页 |
3.4.6 非编码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缨翅目线粒体比较基因组学及系统发育关系 | 第44-53页 |
4.1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 第44-45页 |
4.1.1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 | 第44-45页 |
4.1.2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 | 第45页 |
4.2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和密码子使用 | 第45-46页 |
4.3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 | 第46-48页 |
4.4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 | 第48-51页 |
4.4.1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比较 | 第48-51页 |
4.4.2 缨翅目线粒体基因组重排的分析 | 第51页 |
4.5 缨翅目系统发育研究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缨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总结 | 第53-54页 |
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