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金融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结构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5-16页 |
2.2 区域金融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2.2.1 区域金融的成长能促进储蓄的增加 | 第16-17页 |
2.2.2 区域金融成长能够提高资本的形成效率 | 第17页 |
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9页 |
3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的比较 | 第19-29页 |
3.1 政府和监管机构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动程度比较 | 第19-21页 |
3.1.1 长三角区域的现状 | 第19页 |
3.1.2 京津冀区域的现状 | 第19-20页 |
3.1.3 政府和监管机构推动程度的比较结论 | 第20-21页 |
3.2 金融机构的合作对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动程度比较 | 第21-22页 |
3.2.1 长三角区域的现状 | 第21页 |
3.2.2 京津冀区域的现状 | 第21-22页 |
3.2.3 区域内金融机构合作的比较结论 | 第22页 |
3.3 两大区域内资金价格差异比较 | 第22-24页 |
3.3.1 两大区域贷款加权利率比较 | 第22-23页 |
3.3.2 两大区域金融机构贴现、转贴现利率比较 | 第23-24页 |
3.3.3 资金价格差异的比较结论 | 第24页 |
3.4 两大区域内储蓄投资相关性比较 | 第24-27页 |
3.4.1 两大区域无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性检验比较 | 第24-26页 |
3.4.2 两大区域有条件的储蓄—投资相关性检验比较 | 第26-27页 |
3.4.3 储蓄投资相关性检验的比较结论 | 第27页 |
3.5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比较结论 | 第27-29页 |
4 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程度较低的原因 | 第29-34页 |
4.1 京津冀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过大 | 第29-31页 |
4.1.1 金融相关率(FIR) | 第29-30页 |
4.1.2 货币化率 | 第30-31页 |
4.2 行政区划壁垒导致金融资源的分割 | 第31-32页 |
4.3 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 | 第32页 |
4.4 金融业现行管理体制影响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 第32-34页 |
5 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4-38页 |
5.1 合理分工定位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 第34-35页 |
5.2 制定覆盖全区域金融合作规划 | 第35页 |
5.3 建立长效的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 | 第35-36页 |
5.4 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区域金融协调监管 | 第36-37页 |
5.5 坚持市场主导并促进市场完善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