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光催化制氢的催化原理及材料概述 | 第9-14页 |
1.1.1 光催化制氢催化原理 | 第9-12页 |
1.1.2 光催化制氢催化剂 | 第12-14页 |
1.2 二氧化钛材料概述 | 第14-19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计算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21-37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1-32页 |
2.1.1 Born-Oppenheimer 近似 | 第21-24页 |
2.1.2 Kohn-Sham 定理 | 第24-25页 |
2.1.3 交换-关联能 | 第25-27页 |
2.1.4 Hartree-Fock 近似 | 第27-30页 |
2.1.5 Hohenberg-Kohn 定理 | 第30-31页 |
2.1.6 自洽求解过程 | 第31-32页 |
2.2 赝势平面波方法 | 第32-35页 |
2.3 模拟软件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铜掺杂二氧化钛的计算研究 | 第37-48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 第38-40页 |
3.2.1 模型构建 | 第38页 |
3.2.2 计算方法 | 第38-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3.1 晶体结构与形成能 | 第40页 |
3.3.2 电子结构 | 第40-44页 |
3.3.3 光学性能 | 第44-45页 |
3.3.4 导电性 | 第45-46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含氧空穴二氧化钛的计算研究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49页 |
4.2.2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4.3.1 晶体结构与形成能 | 第50-51页 |
4.3.2 电子结构 | 第51-52页 |
4.3.3 光吸收 | 第52-53页 |
4.3.4 导电率 | 第53-54页 |
4.3.5 铜掺杂和氧空穴的协同效应 | 第54-56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