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18-19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8-19页 |
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2.2.1 配体的选择及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2.2.2 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0页 |
2.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N,N′-二(2-吡啶亚胺)对苯二胺及其配合物 1~3 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33页 |
3.1 配体 N,N′-二(2-吡啶亚胺)对苯二胺(L1)的合成 | 第22页 |
3.2 配合物 1~3 的合成 | 第22-24页 |
3.2.1 配合物 1 的合成 | 第22-23页 |
3.2.2 配合物 2 的合成 | 第23页 |
3.2.3 配合物 3 的合成 | 第23-24页 |
3.3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表征 | 第24-31页 |
3.3.1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24-25页 |
3.3.2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核磁谱图分析 | 第25-27页 |
3.3.3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 UV-Vis 谱图分析 | 第27-28页 |
3.3.4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荧光光谱 | 第28-30页 |
3.3.5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荧光寿命 | 第30页 |
3.3.6 配体 L1 及其配合物 1~3 的荧光量子效率测试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N,N′-二(2-乙酰基吡啶亚胺)对苯二胺及其配合物 4~6 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46页 |
4.1 配体 N,N′-二(2-乙酰基吡啶亚胺)对苯二胺(L2)的合成 | 第33页 |
4.2 配合物 4~6 的合成 | 第33-35页 |
4.2.1 配合物 4 的合成 | 第33-34页 |
4.2.2 配合物 5 的合成 | 第34页 |
4.2.3 配合物 6 的合成 | 第34-35页 |
4.3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表征 | 第35-45页 |
4.3.1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35-36页 |
4.3.2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核磁谱图分析 | 第36-38页 |
4.3.3 配体 L2 的晶体结构 | 第38-40页 |
4.3.4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 UV-Vis 谱图分析 | 第40-41页 |
4.3.5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荧光光谱 | 第41-43页 |
4.3.6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荧光寿命 | 第43-44页 |
4.3.7 配体 L2 及其配合物 4~6 的荧光量子效率测试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N,N′-二(6-甲氧基-2-吡啶亚胺)对苯二胺及其配合物 7~8 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65页 |
5.1 配体 N,N′-二(6-甲氧基-2-吡啶亚胺)对苯二胺(L3)的合成 | 第46页 |
5.2 配合物 7~8 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 第46-48页 |
5.2.1 配合物 7 的合成及晶体的培养 | 第46-47页 |
5.2.3 配合物 8 的合成及晶体的培养 | 第47-48页 |
5.3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表征 | 第48-63页 |
5.3.1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48-49页 |
5.3.2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核磁谱图分析 | 第49-51页 |
5.3.3 配合物 7~8 的晶体结构 | 第51-54页 |
5.3.4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 UV-Vis 谱图分析 | 第54-55页 |
5.3.5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荧光光谱 | 第55-60页 |
5.3.6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荧光寿命 | 第60-63页 |
5.3.7 配体 L3 及其配合物 7~8 的荧光量子效率测试 | 第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