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党和政府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相关文件阐述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五节 循环农业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几种发展模式 | 第24-38页 |
第一节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概述 | 第24-25页 |
一、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概念 | 第24页 |
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形成的几种发展模式 | 第27-38页 |
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简介 | 第27-33页 |
(一) 生产要素型园区发展模式 | 第27-29页 |
(二) 龙头企业型园区发展模式 | 第29-31页 |
(三) 技术创新型园区发展模式 | 第31-33页 |
二、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多模式发展的原因 | 第33-38页 |
(一) 建园理念是模式差别化的重要原因 | 第33-34页 |
(二) 园区资源特点对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三) 技术水平决定园区核心竞争力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多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6页 |
一、“千园一面”,园区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全方位发挥出来 | 第38-39页 |
二、区域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不足,经济社会效益不够明显 | 第39-40页 |
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筹措渠道不畅 | 第40-41页 |
四、高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科研能力不足 | 第41-42页 |
五、园区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效率偏低 | 第42-43页 |
六、园区监督反馈渠道不畅,阻碍园区可持续发展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几种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几种发展模式 | 第46-50页 |
一、以色列:高效节水生态型 | 第46-47页 |
二、荷兰:农工商一体化 | 第47-49页 |
三、新加坡:科技引领高产值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50-54页 |
一、依据资源禀赋,坚持以生态循环为导向 | 第50-51页 |
二、培育支柱企业,加快产供销一体化 | 第51-52页 |
三、扬长避短,坚持园区发展以科技为核心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当前我国优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 | 第54-64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优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54-57页 |
一、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区位优势的发挥 | 第54-55页 |
二、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取得经济社会效益 | 第55-56页 |
三、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优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措施建议 | 第57-64页 |
一、强化科技引领,以核心竞争力为园区发展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 第57-58页 |
二、因地制宜,通过发挥区位特色和优势来促进园区发展模式的形成 | 第58-59页 |
三、注重人才培养,为特定模式的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管理储备 | 第59-60页 |
四、改进经营机制,使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 第60-61页 |
五、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化演进 | 第61-62页 |
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园区模式水平的提升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