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 | 第11-18页 |
1.1.1 农村水污染现状及特点 | 第11-13页 |
1.1.2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相关工艺 | 第13-16页 |
1.1.3 工艺选择——接触氧化技术 | 第16-18页 |
1.2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发展、应用与改进 | 第18-20页 |
1.2.1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发展历程 | 第18页 |
1.2.2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国内外应用 | 第18-19页 |
1.2.3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缺陷及改进措施——前置缺氧池,结合气提回流技术 | 第19-20页 |
1.3 气提回流技术 | 第20-22页 |
1.3.1 气提回流技术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3.2 气提技术的实际应用 | 第21页 |
1.3.3 气提回流技术对接触氧化技术脱氮影响 | 第21-22页 |
1.4 脱氮技术简介 | 第22-26页 |
1.4.1 含氮化合物污染的危害 | 第22页 |
1.4.2 物理化学法脱氮技术 | 第22-24页 |
1.4.3 生物法脱氮技术 | 第24-26页 |
1.5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7 创新点 | 第27页 |
1.8 课题来源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气提回流接触氧化一体化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28-35页 |
2.1 气提回流接触氧化一体化试验装置 | 第28-31页 |
2.1.1 小试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2.1.2 生物填料 | 第29-31页 |
2.2 气提回流技术验证装置 | 第31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31-33页 |
2.3.1 气提回流各影响因素验证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2.3.2 脱氮影响因素研究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2.3.3 小试运行试验方法 | 第33页 |
2.4 试验阶段水量及水质 | 第33-34页 |
2.5 主要分析项目和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2.5.1 分析检测项目 | 第34页 |
2.5.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气提回流验证装置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5-41页 |
3.1 气提回流原理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页 |
3.2 气提回流验证装置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3.2.1 扬水管淹没深度对回流量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3.2.2 扬水管管径对回流量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2.3 提升高度、曝气量对回流量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3.3 不同曝气量、提升高度下回流气水比研究 | 第38-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高DO回流硝化液条件下接触氧化一体化装置脱氮影响因素研究 | 第41-52页 |
4.1 气提回流一体化接触氧化装置脱氮原理 | 第41-42页 |
4.2 脱氮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3.1 挂膜启动和成熟 | 第44-45页 |
4.3.2 回流区域对装置脱氮效果影响 | 第45-46页 |
4.3.3 不同C/N、不同回流比对装置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4 接触氧化池DO浓度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5 缺氧区悬浮污泥和附着生物膜性质与脱氮分析 | 第49-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气提回流接触氧化一体化工艺小试运行试验研究 | 第52-62页 |
5.1 试验原理 | 第52页 |
5.2 小试运行试验目的 | 第52页 |
5.3 小试运行试验装置对村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 第52-60页 |
5.3.1 小试对NH_4~+-N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2-55页 |
5.3.2 COD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5-57页 |
5.3.3 小试对TN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7-59页 |
5.3.4 小试对SS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