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动态 | 第11-18页 |
1.3.1 城镇化引起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1-13页 |
1.3.2 城镇化化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 第13-15页 |
1.3.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 | 第15-16页 |
1.3.4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多领域影响 | 第16-17页 |
1.3.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7-18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及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1.4.1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1.4.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4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4页 |
第2章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4-3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1.1 城镇化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2 生态环境的内涵 | 第25页 |
2.2 理论借鉴 | 第25-27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2.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6页 |
2.2.3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2.3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 第27-35页 |
2.3.1 城镇化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2 构建城镇化发展“六化”模型 | 第28-31页 |
2.3.3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分析 | 第31-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山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综合评价 | 第36-65页 |
3.1 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 第36-38页 |
3.1.1 山东省城镇化现状 | 第36-37页 |
3.1.2 山东省生态环境现状 | 第37-38页 |
3.2 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 | 第38-44页 |
3.2.1 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8页 |
3.2.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38-39页 |
3.2.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 第39-44页 |
3.3 山东省评价结果 | 第44-62页 |
3.3.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3.3.2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评价 | 第45-56页 |
3.3.3 山东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第56-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4章 山东省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5-79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65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65-66页 |
4.2 模型估计 | 第66-76页 |
4.2.1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66-67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67-68页 |
4.2.3 建立VAR模型 | 第68-69页 |
4.2.4 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 第69-70页 |
4.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70-71页 |
4.2.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71-74页 |
4.2.7 方差分析 | 第74-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79-86页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5.2 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建议 | 第80-83页 |
5.2.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城市治理 | 第80-81页 |
5.2.2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第81-82页 |
5.2.3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 第82-8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