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废水生物脱氮机制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全程硝化反硝化 | 第12-13页 |
1.2.2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3-14页 |
1.2.3 厌氧氨氧化 | 第14-16页 |
1.2.4 生物脱氮功能菌群 | 第16页 |
1.3 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1 群体感应现象和信号分子的概述 | 第16-18页 |
1.3.2 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3 AHLs类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1-23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 微氧脱氮系统与污泥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2.2.1 UMSR反应器 | 第26页 |
2.2.2 实验用废水 | 第26-27页 |
2.2.3 UMSR运行状态 与污泥采集 | 第27页 |
2.3 分析项目与检测法 | 第27-28页 |
2.3.1 常规分析项目 | 第27-28页 |
2.3.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的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4 活性污泥培养系统的构建 | 第28-30页 |
2.4.1 培养基 | 第28页 |
2.4.2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8-29页 |
2.4.3 培养系统的构建与培养 | 第29-30页 |
第3章 信号分子AHLS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0-41页 |
3.1 信号分子的选择与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30页 |
3.1.1 信号分子的选择 | 第30页 |
3.1.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30页 |
3.2 UPLC-MS/MS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1 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3.2.2 质谱条件 | 第31页 |
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31-33页 |
3.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1页 |
3.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3.3.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32-33页 |
3.4 检测性能评估 | 第33-35页 |
3.4.1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33-34页 |
3.4.2 准确度和精密度 | 第34-35页 |
3.5 UMSR的运行效果与检测方法的实用性验证 | 第35-39页 |
3.5.1 悬浮污泥UMSR系统的污染物去除 | 第35-37页 |
3.5.2 生物膜UMSR系统的污染物去除 | 第37-38页 |
3.5.3 UMSR在运行阶段中的信号分子AHLs变化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UMSR活性污泥功能菌群的代谢活性及其关键信号分子 | 第41-6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UMSR活性污泥的信号分子 | 第41-42页 |
4.3 硝化功能菌群的代谢活性与指示性信号分子 | 第42-46页 |
4.3.1 好氧条件下的氨氮氧化 | 第42-44页 |
4.3.2 厌氧条件下的氨氮氧化 | 第44-45页 |
4.3.3 好氧氨氧化的指示性AHLs | 第45-46页 |
4.4 反硝化功能菌群的代谢活性及其关键信号分子 | 第46-49页 |
4.4.1 无有机碳源条件下的反硝化活性 | 第46-47页 |
4.4.2 有机碳源对反硝化菌群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3 反硝化作用的关键信号分子 | 第48-49页 |
4.5 短程反硝化功能菌群的代谢活性及其关键信号分子 | 第49-52页 |
4.5.1 无有机碳源条件下的短程反硝化活性 | 第49-50页 |
4.5.2 有机碳源对短程反硝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3 短程反硝化作用的关键信号分子 | 第51-52页 |
4.6 厌氧氨氧化功能菌群的无氧呼吸及其关键信号分子 | 第52-62页 |
4.6.1 碳酸盐呼吸 | 第52-55页 |
4.6.2 亚硝酸盐呼吸 | 第55-59页 |
4.6.3 硝酸盐呼吸 | 第59-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C/N比对UMSR脱氮效能的影响作用机制 | 第63-78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化能异养菌群的代谢活性及其关键信号分子分析 | 第63-66页 |
5.2.1 好氧代谢活性 | 第64页 |
5.2.2 厌氧代谢活性 | 第64-65页 |
5.2.3 异养代谢的关键信号分子 | 第65-66页 |
5.3 丙酸导致的C/N比变化对活性污泥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66-71页 |
5.3.1 丙酸影响下的活性污泥脱氮效能 | 第66-68页 |
5.3.2 丙酸盐和COD的浓度变化 | 第68-70页 |
5.3.3 不同C/N比活性污泥系统的信号分子及分析 | 第70-71页 |
5.4 尿素导致的C/N比变化对活性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 | 第71-76页 |
5.4.1 尿素和COD的浓度变化 | 第71-73页 |
5.4.2 尿素影响下的活性污泥脱氮效能 | 第73-75页 |
5.4.3 尿素影响下的活性污泥信号分子变化与分析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