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6-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6-28页 |
2 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 第28-40页 |
2.1 PPP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2.2 国内外PPP模式发展的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2.3 PPP模式的实施方式 | 第33-36页 |
2.4 PPP模式的运作流程 | 第36-37页 |
2.5 PPP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监管基本理论及现状分析 | 第40-52页 |
3.1 政府监管的基本理论 | 第40-43页 |
3.2 政府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43-47页 |
3.3 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47-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监管要素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52-64页 |
4.1 政府监管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52-56页 |
4.2 政府监管要素评价指标的重要度评价 | 第56-62页 |
4.3 政府监管要素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监管环境与监管机构研究 | 第64-78页 |
5.1 政府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 第64-65页 |
5.2 PPP模式下政府职能定位的明确 | 第65-67页 |
5.3 政府监管法律环境的构建 | 第67-69页 |
5.4 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 | 第69-72页 |
5.5 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置 | 第72-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基于激励约束机制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监管手段研究 | 第78-86页 |
6.1 不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模型 | 第78-80页 |
6.2 不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监督模型 | 第80-81页 |
6.3 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6.4 激发社会资本积极性的途径 | 第83-8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7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政府监管内容研究 | 第86-99页 |
7.1 PPP项目前期政府监管的实施内容 | 第86-90页 |
7.2 PPP项目过程中政府监管的实施内容 | 第90-95页 |
7.3 全生命周期的政府监管 | 第95-9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8 实证分析—徐州市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 | 第99-106页 |
8.1 项目概况 | 第99页 |
8.2 政府监管的政策保障及组织机构 | 第99-100页 |
8.3 政府监管的手段及制度保障 | 第100-101页 |
8.4 政府监管内容 | 第101-105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6-107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07页 |
9.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07页 |
9.4 研究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 | 第115-120页 |
作者简历 | 第120-12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