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7页 |
1.3.1 建筑工业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共生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21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理论综述及相关概念及特征 | 第21-27页 |
2.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理论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产业链相关理论 | 第21页 |
2.1.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页 |
2.2.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2.3 工业共生理论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2.3.1 工业共生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共生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24页 |
2.4 小结 | 第24-27页 |
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相关者角色定位及定性关系研究 | 第27-39页 |
3.1 传统建筑业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及定性关系研究 | 第27-31页 |
3.1.1 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功能定位 | 第27-29页 |
3.1.2 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定性关系及产业链结构 | 第29-31页 |
3.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利益的相关者角色定位及定性关系研究 | 第31-38页 |
3.2.1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行业的对比研究 | 第31-33页 |
3.2.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功能定位 | 第33-35页 |
3.2.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定性关系及产业链结构 | 第35-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4 基于共生理论的建筑工业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定量关系研究 | 第39-47页 |
4.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共生系统 | 第39-42页 |
4.1.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共生系统形成原理 | 第39-41页 |
4.1.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共生系统概念模型 | 第41-42页 |
4.2 基于共生理论的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共生模型 | 第42-45页 |
4.2.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主质参量 | 第42-44页 |
4.2.2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共生度模型 | 第44-45页 |
4.2.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共生系数模型 | 第45页 |
4.2.4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共生系统动态稳定条件 | 第45页 |
4.3 小结 | 第45-47页 |
5 实证研究:基于万科公司的数据 | 第47-57页 |
5.1 基本假设 | 第47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47-50页 |
5.2.1 数据收集的方法 | 第47-48页 |
5.2.2 基础数据呈现 | 第48-50页 |
5.3 数据分析 | 第50-55页 |
5.3.1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特征共生度分析 | 第50-52页 |
5.3.2 建筑工业化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系数分析 | 第52-53页 |
5.3.3 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的共生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5.4 稳定性改进措施 | 第55页 |
5.5 小结 | 第55-57页 |
6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58页 |
6.3 本文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A. 万科公司 2007~2014 项目一览表 | 第71-77页 |
B.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页 |
C. 参与研究的项目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