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共工程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1.5 论文结构 | 第14-17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 2.1 公共工程的内涵 | 第17-18页 |
| 2.1.1 公共工程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1.2 公共工程的特点 | 第18页 |
| 2.1.3 公共工程的分类 | 第18页 |
| 2.2 工程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 2.2.1 工程成本控制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 2.2.2 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 第19-20页 |
| 2.2.3 成本控制的类型 | 第20-21页 |
| 2.3 显著性成本理论 | 第21-23页 |
| 2.3.1 理论介绍 | 第21页 |
| 2.3.2 理论应用情况 | 第21-22页 |
| 2.3.3 理论使用方法及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3 重庆市公共工程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 3.1 重庆市公共工程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 3.2 重庆市公共工程成本控制参与主体 | 第26-29页 |
| 3.2.1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能及作用 | 第27-28页 |
| 3.2.2 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主要职能及作用 | 第28页 |
| 3.2.3 财政部门主要职能及作用 | 第28页 |
| 3.2.4 审计部门主要职能及作用 | 第28页 |
| 3.2.5 代建单位的主要职能及作用 | 第28-29页 |
| 3.3 重庆市公共工程成本控制的流程 | 第29-33页 |
| 3.3.1 投资估算的形成 | 第30页 |
| 3.3.2 设计概算的形成 | 第30页 |
| 3.3.3 施工图预算的形成 | 第30页 |
| 3.3.4 中标价的形成 | 第30-31页 |
| 3.3.5 施工阶段成本的形成 | 第31页 |
| 3.3.6 竣工结算的形成 | 第31-33页 |
| 3.4 重庆市公共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3-36页 |
| 3.4.1 前期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3-34页 |
| 3.4.2 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4页 |
| 3.4.3 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4-35页 |
| 3.4.4 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5页 |
| 3.4.5 竣工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5-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重庆市公共工程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 第37-51页 |
| 4.1 前期阶段成本控制 | 第37-39页 |
| 4.1.1 模糊聚类模型确定投资估算 | 第37-38页 |
| 4.1.2 限额设计奖惩制度 | 第38页 |
| 4.1.3 设计方案成本对标分析 | 第38页 |
| 4.1.4 统一概算编制标准 | 第38-39页 |
| 4.2 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 | 第39-40页 |
| 4.2.1 招标联合管理小组 | 第39页 |
| 4.2.2 招标文件细化 | 第39页 |
| 4.2.3 关键科目投标报价审核 | 第39-40页 |
| 4.2.4 中标合同审核 | 第40页 |
| 4.3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 第40-49页 |
| 4.3.1 建立公共工程成本科目 | 第40-43页 |
| 4.3.2 合约规划管理 | 第43-45页 |
| 4.3.3 动态成本控制 | 第45-49页 |
| 4.4 竣工阶段成本控制 | 第49页 |
| 4.4.1 过程跟踪审计 | 第49页 |
| 4.4.2 竣工结算分析和问责 | 第4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成本控制体系实证评价 | 第51-69页 |
| 5.1 项目概况 | 第51-52页 |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54页 |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52页 |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2-54页 |
| 5.3 基于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54-56页 |
| 5.3.1 方法阐述 | 第54-55页 |
| 5.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5-56页 |
| 5.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56-59页 |
| 5.4.1 方法阐述 | 第56-57页 |
| 5.4.2 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 5.5 实证评价 | 第59-67页 |
| 5.5.1 调查数据获取 | 第59-60页 |
| 5.5.2 数据处理 | 第60-63页 |
| 5.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5.5.4 应用建议 | 第65-6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6.1 总结 | 第69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 | 第77-82页 |
| A. 专家调查访谈记录表 | 第77-80页 |
| B. 电话访谈记录表 | 第80-81页 |
| C. 调查问卷示例 | 第81-82页 |
| D. 受访者来源统计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