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30页 |
1.1 人工地基及复合地基 | 第10-12页 |
1.2 复合地基的置换率和荷载分担 | 第12-13页 |
1.3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简介 | 第13-20页 |
1.3.1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破坏型式 | 第14页 |
1.3.2 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普遍表达式 | 第14-15页 |
1.3.3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15-19页 |
1.3.4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19页 |
1.3.5 复合地基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 第19页 |
1.3.6 复合地基的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19-20页 |
1.4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4.1 加固区压缩量的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1.4.2 下卧层压缩量的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1.4.3 复合地基沉降新近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8-30页 |
第2章 加固区压缩量的解析及简化算法 | 第30-44页 |
2.1 概述 | 第30页 |
2.2 加固区压缩量的解析解 | 第30-39页 |
2.2.1 典型单元体的位移模式 | 第30-35页 |
2.2.2 桩体应力和压缩量 | 第35-37页 |
2.2.3 桩间土应力和压缩量 | 第37-38页 |
2.2.4 桩土应力比 | 第38-39页 |
2.2.5 求解步骤 | 第39页 |
2.3 加固区压缩量的简化算法 | 第39-43页 |
2.3.1 典型单元体位移模式 | 第39-40页 |
2.3.2 桩体应力和压缩量 | 第40-41页 |
2.3.3 桩间土应力和压缩量 | 第41页 |
2.3.4 桩土应力比、A和B的确定 | 第41-42页 |
2.3.5 算例 | 第42-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 | 第44-76页 |
3.1 计算模型基本参数及计算工况 | 第44-47页 |
3.2 复合地基表面沉降曲线基本特征 | 第47-51页 |
3.3 桩体模量的影响 | 第51-58页 |
3.4 置换率的影响 | 第58-62页 |
3.5 桩长的影响 | 第62-67页 |
3.6 路堤土体模量的影响 | 第67-71页 |
3.7 路堤宽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3.8 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探讨 | 第76-88页 |
4.1 概述 | 第76页 |
4.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基本表达式 | 第76-77页 |
4.3 桩长和桩体模量修正系数 | 第77-80页 |
4.3.1 桩体模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4.3.2 桩长的影响 | 第79-80页 |
4.4 置换率修正系数 | 第80-82页 |
4.5 路堤宽度修正系数 | 第82-84页 |
4.6 路堤土体模量修正系数 | 第84-86页 |
4.7 应用 | 第86-87页 |
4.8 小结 | 第87-88页 |
第5章 桥头段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原型试验研究 | 第88-113页 |
5.1 工程概况及监测方案 | 第88-91页 |
5.1.1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88-91页 |
5.1.2 测试内容和方法 | 第91页 |
5.2 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 第91-96页 |
5.2.1 载荷试验曲线及分析 | 第92-94页 |
5.2.2 荷载板下桩土应力比 | 第94-96页 |
5.3 路堤荷载下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 第96-111页 |
5.3.1 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97-100页 |
5.3.2 分层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2页 |
5.3.3 侧向位移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5页 |
5.3.4 土压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105-108页 |
5.3.5 孔隙水压力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108-111页 |
5.4 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 | 第111-112页 |
5.5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3-11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建议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附录1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著作情况 | 第122-123页 |
附录2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 第123-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