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4-39页 |
一、研究对象、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第15-23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二) 选题缘由 | 第16-19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19-23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23-3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 第23-26页 |
(二) 协同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的研究 | 第26-2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协同学理论的结合研究 | 第28-32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协同学理论的结合研究 | 第32-34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34-36页 |
四、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36-3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二) 逻辑框架 | 第37-39页 |
第1章 协同学理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一致性 | 第39-58页 |
一、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蕴含方法 | 第39-45页 |
(一)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40-42页 |
(二) 协同学中蕴含的方法 | 第42-45页 |
二、协同学理论与唯物辩证法的一致之处 | 第45-49页 |
(一) 协同学理论延续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品质 | 第46-47页 |
(二) 协同学理论论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第47-48页 |
(三) 协同学理论体现了世界普遍联系原理 | 第48-49页 |
(四) 协同学理论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 | 第49页 |
三、对协同学理论的合理借鉴 | 第49-58页 |
(一) 涨落方法的借鉴 | 第49-51页 |
(二) 协同竞争方法的借鉴 | 第51-53页 |
(三) 序参量方法的借鉴 | 第53-55页 |
(四) 协同支配方法的借鉴 | 第55-58页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不足及协同学理论求解 | 第58-9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不足的表现 | 第58-70页 |
(一) 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的梳理 | 第58-60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存在的不足 | 第60-68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存在不足导致的后果 | 第68-70页 |
二、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 第70-90页 |
(一) 借鉴协同学理论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 第70-73页 |
(二) 借鉴协同学理论进行创新的可行性 | 第73-75页 |
(三) 协同学理论对方法创新的贡献 | 第75-84页 |
(四) 开放式协同教育法模型的创制 | 第84-90页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引导法 | 第90-111页 |
一、涨落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引入 | 第90-95页 |
(一) 涨落的界定以及类型 | 第91-93页 |
(二) 涨落预测的哲学依据 | 第93-95页 |
二、基于涨落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引导法的出场 | 第95-97页 |
(一) 基于涨落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引导法的内涵 | 第95-96页 |
(二) 基于涨落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引导法的价值 | 第96-97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引导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 第97-103页 |
(一) 科学确定思想的涨落生长点 | 第98-99页 |
(二) 主动应用涨落的放大作用 | 第99-101页 |
(三) 寻找涨落的反馈作用 | 第101-102页 |
(四) 重视涨落的关联作用对思想预测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四、基于涨落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预测引导法举例 | 第103-111页 |
(一) 时事关联教育 | 第103-105页 |
(二) 生活教育 | 第105-108页 |
(三) 综合教育 | 第108-111页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负荷协调教学法 | 第111-12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负荷协调教学法的总体界说 | 第111-114页 |
二、关于协同竞争信息分析法 | 第114-116页 |
(一) 协同竞争思想信息分析法的理论依据 | 第114-115页 |
(二) 协同竞争思想信息分析法的作用 | 第115-116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负荷协调教学法的运用 | 第116-125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负荷协调教学法的价值 | 第116-117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负荷协调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 第117-125页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 | 第125-138页 |
一、支配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引入 | 第125-127页 |
(一) 支配原理 | 第125-126页 |
(二) 基于支配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哲学依据 | 第126-127页 |
二、基于支配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出场 | 第127-128页 |
(一) 基于支配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内涵 | 第127页 |
(二) 基于支配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价值 | 第127-128页 |
三、基于支配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操作方法 | 第128-133页 |
(一) 利用序参量原理明确问题,确立决策目标 | 第128-130页 |
(二) 基于序参量提出可行性方案 | 第130-133页 |
四、基于支配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实际运用中的要点 | 第133-138页 |
(一) 明确双主体核心地位 | 第133-136页 |
(二) 建构决策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136-138页 |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方法 | 第138-152页 |
一、基于协同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方法的界说 | 第138-141页 |
(一) 协同支配原理 | 第138页 |
(二) 基于协同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法的哲学依据 | 第138-141页 |
二、基于协同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方法的出场 | 第141-142页 |
(一) 基于协同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方法的内涵 | 第141页 |
(二) 基于协同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方法的价值 | 第141-14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法的操作方法 | 第142-149页 |
(一) 确立教育者的相对主导地位 | 第142-145页 |
(二) 重视教育者自身的协同与师生协同 | 第145-146页 |
(三) 序参量导向的“超循环”反馈机制 | 第146-149页 |
四、基于协同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反馈方法实际运用中的要点 | 第149-152页 |
(一) 尊重受教育者的“内心立法” | 第149-150页 |
(二) 建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受教育者全程参与机制 | 第150-152页 |
第7章 基于开放协同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 | 第152-175页 |
一、知行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52-157页 |
(一) 知行协同教育方法的界定及价值 | 第152-154页 |
(二) 教育者知行协同的具体路径 | 第154-156页 |
(三) 教育过程中践行知行协同的路径 | 第156-157页 |
二、目标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法 | 第157-167页 |
(一) 目标协同教育法的界定及价值 | 第158页 |
(二) 目标协同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 第158-167页 |
三、共享式思想政治教育法 | 第167-175页 |
(一) 共享式思想政治教育法的界定及价值 | 第167-168页 |
(二) 家庭、社会与学校共享式思想政治教育法的实施 | 第168-172页 |
(三) 科学、人文共享式思想政治教育法的实施 | 第172-175页 |
结语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7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187-188页 |
后记 | 第18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