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导论 | 第9-12页 |
| (一)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二、乡土伦理转型概述 | 第12-26页 |
| (一) 乡土伦理 | 第12-15页 |
| 1. 乡土社会 | 第13页 |
| 2. 乡土意识 | 第13-14页 |
| 3. 乡土文化 | 第14页 |
| 4. 乡土伦理 | 第14-15页 |
| (二) 乡土伦理转型 | 第15-17页 |
| 1. 转型 | 第15-16页 |
| 2. 乡土伦理转型 | 第16-17页 |
| (三) 传统乡土伦理的主要内容 | 第17-22页 |
| 1. 孝道核心的家庭伦理 | 第18页 |
| 2. 人情核心的社会伦理 | 第18-19页 |
| 3. 专制核心的政治伦理 | 第19-20页 |
| 4. 先义后利的经济伦理 | 第20-22页 |
| (四) 乡土伦理转型的基本向度 | 第22-26页 |
| 1. 平等核心的家庭伦理 | 第22-23页 |
| 2. 契约核心的社会伦理 | 第23页 |
| 3. 民主核心的政治伦理 | 第23-24页 |
| 4. 义利统一的经济伦理 | 第24-26页 |
| 三、当代农村人际关系状况 | 第26-30页 |
| (一) 农村人际关系的内涵和特征 | 第26-28页 |
| 1. 农村人际关系的内涵 | 第26-27页 |
| 2. 农村人际关系的特征 | 第27-28页 |
| (二) 农村人际关系的嬗变与原因 | 第28-30页 |
| 1. 农村人际关系的嬗变 | 第28-29页 |
| 2. 农村人际关系嬗变的原因 | 第29-30页 |
| 四、乡土伦理转型对农村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30-33页 |
| (一) 乡土伦理转型对农村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积极影响 | 第30-31页 |
| 1. 提供“乡土”价值根脉 | 第30-31页 |
| 2. 引入“现代”先进思想 | 第31页 |
| (二) 乡土伦理转型对农村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消极影响 | 第31-33页 |
| 1. 遗留“保守”文化基因 | 第31-32页 |
| 2. 带来“享乐”西方价值 | 第32-33页 |
| 五、全面推进乡土伦理顺利转型,努力构建农村和谐人际关系 | 第33-40页 |
| (一) 依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路径 | 第33-35页 |
| 1. 基本方法 | 第34页 |
| 2. 主要措施 | 第34-35页 |
| (二) 依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 | 第35-37页 |
| 1. 基本方法 | 第36页 |
| 2. 主要措施 | 第36-37页 |
| (三) 依托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路径 | 第37-40页 |
| 1. 基本方法 | 第38页 |
| 2. 主要措施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2页 |
| 注释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