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裁量基准制度概述 | 第15-27页 |
2.1 裁量基准制度的概念 | 第15-17页 |
2.2 裁量基准的性质 | 第17-20页 |
2.2.1 裁量基准属于行政规则 | 第18-19页 |
2.2.2 裁量基准属于裁量性行政规则 | 第19-20页 |
2.3 裁量基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实质法治主义 | 第20-21页 |
2.3.2 行政自我拘束原则 | 第21-22页 |
2.4 裁量基准的效力 | 第22-27页 |
2.4.1 裁量基准的对内效力 | 第22-24页 |
2.4.2 裁量基准的对外效力 | 第24-27页 |
第3章 食品安全行政处罚领域自由裁量权的失范与建立裁量基准制度的必要性 | 第27-38页 |
3.1 我国食品安全的历史沿革与法律法规体系 | 第27-30页 |
3.1.1 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3.1.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介绍 | 第28-30页 |
3.2 我国食品安全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 | 第30-32页 |
3.2.1 查明事实阶段 | 第31页 |
3.2.2 适用法律阶段 | 第31页 |
3.2.3 决定阶段 | 第31-32页 |
3.3 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失范 | 第32-34页 |
3.3.1 对不确定法律概念任意解释 | 第33页 |
3.3.2 裁量时考虑非相关因素 | 第33-34页 |
3.3.3 拖延履行职责 | 第34页 |
3.4 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38页 |
3.4.1 建立裁量基准制度可以弥补现有规制途径的不足 | 第34-37页 |
3.4.2 制定裁量基准可以弥补我国一线执法人员专业素养的不足 | 第37页 |
3.4.3 裁量基准可以为法院司法审查提供参考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食品安全行政处罚领域裁量基准的制度现状与主要问题 | 第38-45页 |
4.1 我国食品行政处罚领域裁量基准制定现状 | 第38-39页 |
4.2 我国食品安全行政处罚领域裁量基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5页 |
4.2.1 裁量基准制定未跟上大部制改革的步伐 | 第39-40页 |
4.2.2 制定主体混乱 | 第40-41页 |
4.2.3 裁量基准的条文弹性不适当 | 第41-42页 |
4.2.4 基准的规定与法律法规不符 | 第42页 |
4.2.5 基准内容存在矛盾 | 第42-43页 |
4.2.6 制定程序单一 | 第43-44页 |
4.2.7 适用过程僵化 | 第44-45页 |
第5章 对食品安全行政处罚领域裁量基准制度的建议 | 第45-59页 |
5.1 裁量基准的制定原则 | 第45-46页 |
5.1.1 比例原则 | 第45页 |
5.1.2 处罚法定原则 | 第45-46页 |
5.1.3 过罚相当原则 | 第46页 |
5.1.4 平等原则 | 第46页 |
5.2 制定主体 | 第46-49页 |
5.2.1 横向制定主体 | 第47页 |
5.2.2 纵向制定主体 | 第47-49页 |
5.3 基准内容 | 第49-55页 |
5.3.1 制定裁量基准的知识来源 | 第49-51页 |
5.3.2 裁量基准内容的构成 | 第51-53页 |
5.3.3 裁量基准的制定技术 | 第53-55页 |
5.4 基准制定程序 | 第55-59页 |
5.4.1 规定听取意见程序 | 第56-57页 |
5.4.2 规定更加严格的公开程序 | 第57-58页 |
5.4.3 加入意见反馈程序同时规定定期检查、评估与清理程序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