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基于同步辐射光源微型CT技术分析土壤结构演变与降雨入渗的关系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1 植被恢复第12-13页
        1.2.2 土壤团聚体第13页
        1.2.3 土壤孔隙第13-14页
        1.2.4 土壤水力性质第14-15页
        1.2.5 降雨入渗第15页
        1.2.6 土壤结构与降雨——入渗的关系第15-17页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的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30页
    2.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2.1.1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2 研究方法第19-30页
        2.2.1 研究区概况第19-20页
        2.2.2 样地选择及样品采集第20-22页
        2.2.3 测定方法第22-26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6-30页
第三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第30-38页
    3.1 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第30-31页
    3.2 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第31-33页
    3.3 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第33-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第38-50页
    4.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第38-41页
    4.2 植被恢复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特征第41-44页
    4.3 植被恢复过程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第44-46页
    4.4 土壤理化性质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第46-48页
    4.5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孔隙变化特征第50-65页
    5.1 各样地 0-10 cm土层中 5-2 mm团聚体孔隙变化特征第50-56页
        5.1.1 团聚体孔隙度的变化第50-53页
        5.1.2 团聚体孔径分布特征第53-55页
        5.1.3 团聚体形状、数量特征第55-56页
    5.2 各样地 0-10 cm土层中 2-1 mm团聚体孔隙变化特征第56-61页
        5.2.1 团聚体孔隙度的变化第56-59页
        5.2.2 团聚体孔径分布特征第59-60页
        5.2.3 团聚体形状、数量特征第60-61页
    5.3 土壤理化性质与孔隙结构的关系第61-64页
    5.4 小结第64-65页
第六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力性质演变第65-77页
    6.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特征第65-69页
        6.1.1 饱和导水率的分布第65-67页
        6.1.2 土壤理化性质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第67-69页
    6.2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持水性能的变化特征第69-76页
        6.2.1 van Genuchten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第69-72页
        6.2.2 Gardner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第72页
        6.2.3 土壤比水容量第72-74页
        6.2.4 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第74-75页
        6.2.5 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能力的关系第75-76页
    6.3 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降雨入渗特征第77-83页
    7.1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入渗性能比较第77-80页
    7.2 土壤结构演变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第80-81页
    7.3 小结第81-83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第83-86页
    8.1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第83-84页
    8.2 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演变第84页
    8.3 土壤团聚体孔隙特征演变第84页
    8.4 土壤水力性质演变第84-85页
    8.5 土壤结构演变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作者简介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局远配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媒体监督对医患关系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