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1.1.1 品种比较试验 | 第20页 |
1.1.2 行距试验 | 第20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0-21页 |
1.2.1 品种比较试验 | 第20页 |
1.2.2 行距试验 | 第20-21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生育时期调查 | 第21页 |
1.3.2 生长动态 | 第21页 |
1.3.3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 | 第21页 |
1.3.4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1.3.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1页 |
1.3.6 倒伏性状测定 | 第21-22页 |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41页 |
2.1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 第23-25页 |
2.2 不同粳稻品种茎蘖动态的比较 | 第25-27页 |
2.3 不同粳稻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群体生长的比较 | 第27-28页 |
2.4 不同粳稻品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净同化率的比较 | 第28-30页 |
2.5 不同粳稻品种抽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的比较 | 第30页 |
2.6 行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2.7 行距对茎蘖数的影响 | 第31-33页 |
2.8 行距对干物质积累及群体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2.9 行距对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净同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2.10 行距对抽穗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2.11 行距对植株的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36-38页 |
2.12 行距对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38-4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4页 |
3.1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茎蘖变化、物质积累及光合特征的分析 | 第41页 |
3.2 行距对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行距对光合性状、物质积累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 第42页 |
3.4 行距对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