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荧光探针的结构及识别机理 | 第17-24页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 | 第18-19页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 | 第19-21页 |
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 | 第21-22页 |
1.2.4 跨键能量转移(TBET)机理 | 第22-23页 |
1.2.5 荧光探针的其他识别机理 | 第23-24页 |
1.3 基于常见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1.3.1 基于罗丹明类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24-25页 |
1.3.2 基于丹磺酰类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25-26页 |
1.3.3 基于香豆素类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26-28页 |
1.3.4 基于BODIPY类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28-29页 |
1.3.5 基于川菁类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29页 |
1.3.6 1,8-萘二甲酰亚胺类生物硫醇荧光探针 | 第29-30页 |
1.3.7 基于吡唑啉类荧光团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B类荧光团的pH荧光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36-58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基于罗丹明和饶丹宁型pH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37-46页 |
2.2.1 合成路线 | 第37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2.2.4 小结 | 第45-46页 |
2.3 基于罗丹明和季铵盐型pH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46-55页 |
2.3.1 合成路线 | 第46页 |
2.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2.3.4 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基于丹磺酰类荧光团的Hg~(2+)荧光探针和肼荧光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58-83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基于丹磺酰类荧光团的Hg~(2+)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59-67页 |
3.2.1 合成路线 | 第59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3.2.4 小结 | 第66-67页 |
3.3 基于丹磺酰类荧光团的肼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67-79页 |
3.3.1 合成路线 | 第67页 |
3.3.2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3.3.4 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第四章 基于香豆素类荧光团的肼荧光探针的合成、光学性质及应用研究 | 第83-94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合成路线 | 第84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4.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84页 |
4.3.2 气态肼的检测 | 第84页 |
4.3.3 荧光探针CF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84-8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5-90页 |
4.5 小结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 | 第94-9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