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1.2.1 建模语言L系统、XL语言及建模平台GroIMP | 第13页 |
1.2.2 植物功能与结构模型(FSPM) | 第13-14页 |
1.2.3 植物生长虚拟植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建模语言与建模平台 | 第18-24页 |
2.1 L-System语言 | 第18-20页 |
2.1.1 DOL系统 | 第18-19页 |
2.1.2 L系统的几何解释 | 第19页 |
2.1.3 功能扩展了的L系统 | 第19-20页 |
2.2 extended L-System和基于迭代替换的建模思想 | 第20-21页 |
2.3 L-Studio和GroIMP | 第21-24页 |
第3章 水稻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3.1 虚拟植物生长建模 | 第24-25页 |
3.2 基于虚拟植物的水稻模型 | 第25-29页 |
3.2.1 水稻秧苗模型 | 第26-28页 |
3.2.2 水稻模型 | 第28-29页 |
3.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29-30页 |
3.4 结论与展望 | 第30-32页 |
第4章 水稻虚拟育秧模型研究 | 第32-48页 |
4.1 秧苗形态结构三维可视化建模 | 第33-39页 |
4.1.1 秧苗器官的三维图形实现方法 | 第33-34页 |
4.1.2 秧苗分支结构三维模拟算法 | 第34-37页 |
4.1.3 水稻秧苗的形态生长 | 第37-39页 |
4.2 生理功能建模方法 | 第39-43页 |
4.2.1 光合作用模块 | 第39-40页 |
4.2.2 同化物分配模块 | 第40-43页 |
4.3 水稻秧苗与环境的交互模拟——氮代谢的模拟与决策 | 第43-44页 |
4.4 结论与展望 | 第44-48页 |
第5章 水稻全生育期模型研究 | 第48-54页 |
5.1 水稻的形态模型 | 第49页 |
5.2 水稻的生理模型 | 第49-51页 |
5.3 虚拟水稻模型模拟结果 | 第51-53页 |
5.4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54-55页 |
6.2 研究趋势和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