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2.1 “城乡关系”的内涵 | 第12-13页 |
1.2.2 “城镇化”的内涵 | 第13-14页 |
1.2.3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9-44页 |
2.1 城乡关系发展动力论 | 第29-36页 |
2.1.1 直接动力:社会分工的发展 | 第29-33页 |
2.1.2 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 第33-36页 |
2.2 城乡关系发展条件论 | 第36-40页 |
2.2.1 物质条件: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均衡布局 | 第36-38页 |
2.2.2 关系条件:变革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度 | 第38-39页 |
2.2.3 技术条件:大力发展、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 第39-40页 |
2.2.4 主体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与组织化程度 | 第40页 |
2.3 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论 | 第40-44页 |
2.3.1 城乡发展的最终趋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 第41-42页 |
2.3.2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从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看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44-66页 |
3.1 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 | 第44-53页 |
3.1.1 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 第44-46页 |
3.1.2 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成绩与问题分析 | 第46-51页 |
3.1.3 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3.2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对良溪村乃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和价值 | 第53-66页 |
3.2.1 为良溪村城镇化建设提供实践上的指导 | 第54-62页 |
3.2.2 明确我国当前城乡关系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 第62-66页 |
第四章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呼唤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 | 第66-81页 |
4.1 从良溪村城镇化建设看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 | 第66-72页 |
4.1.1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66-69页 |
4.1.2 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69-72页 |
4.2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需要与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 | 第72-75页 |
4.2.1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中关于东方国家城乡发展的论述较少 | 第72-73页 |
4.2.2 我国国情要求必须走有别于西方城市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第73-75页 |
4.3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 | 第75-81页 |
4.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 | 第75-78页 |
4.3.2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在回应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 第78-81页 |
结束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