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导航论文

光纤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4页
        1.2.1 光纤陀螺技术发展第17-19页
        1.2.2 捷联惯导系统发展第19-21页
        1.2.3 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发展第21-24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第24-25页
第二章 捷联惯导系统粗对准技术第25-43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坐标系定义第25页
    2.3 解析粗对准第25-27页
        2.3.1 解析粗对准原理第26页
        2.3.2 解析法粗对准误差分析第26-27页
    2.4 惯性系粗对准第27-30页
        2.4.1 惯性系粗对准原理第28-29页
        2.4.2 惯性系粗对准误差分析第29-30页
    2.5 凝固法粗对准第30-33页
        2.5.1 凝固法粗对准原理第30-31页
        2.5.2 凝固法粗对准误差分析第31-33页
    2.6 四元数法粗对准第33-35页
        2.6.1 四元数姿态确定原理第33-34页
        2.6.2 四元数法粗对准误差分析第34-35页
    2.7 S-S粗对准仿真实验第35-40页
        2.7.1 仿真实验条件第35页
        2.7.2 静基座粗对准仿真实验第35-38页
        2.7.3 摇摆基座粗对准仿真实验第38-40页
    2.8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三章 捷联惯导系统精对准技术第43-81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SINS线性误差模型第43-45页
        3.2.1 速度误差方程第43-44页
        3.2.2 姿态误差方程第44页
        3.2.3 位置误差方程第44-45页
        3.2.4 捷联惯性仪表误差方程第45页
    3.3 罗经法精对准第45-51页
        3.3.1 水平精对准第46-49页
        3.3.2 方位精对准第49-50页
        3.3.3 罗经法精对准参数选择第50-51页
    3.4 参数辨识精对准第51-58页
        3.4.1 最小二乘估计原理第51-53页
        3.4.2 姿态误差的最小二乘辨识第53-55页
        3.4.3 姿态误差的快速最小二乘辨识第55-57页
        3.4.4 最优双位置参数辨识精对准第57-58页
    3.5 卡尔曼精对准第58-67页
        3.5.1 Kalman滤波理论第58-60页
        3.5.2 Kalman精对准模型第60-61页
        3.5.3 Kalman精对准可观测性分析第61-67页
    3.6 SINS精对准仿真实验第67-80页
        3.6.1 仿真实验条件第67页
        3.6.2 静基座精对准仿真实验第67-78页
        3.6.3 摇摆基座精对准仿真实验第78-80页
    3.7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四章 捷联惯导系统非线性滤波技术第81-101页
    4.1 引言第81页
    4.2 SINS非线性误差模型第81-84页
        4.2.1 欧拉平台误差角第81-82页
        4.2.2 姿态误差方程第82页
        4.2.3 速度误差方程第82-83页
        4.2.4 位置误差方程第83页
        4.2.5 非线性滤波对准模型第83-84页
    4.3 高斯域下贝叶斯滤波理论第84-85页
    4.4 次优非线性滤波算法第85-91页
        4.4.1 扩展卡尔曼滤波第85-87页
        4.4.2 无迹卡尔曼滤波第87-89页
        4.4.3 容积卡尔曼滤波第89-91页
    4.5 SINS非线性对准仿真实验第91-100页
        4.5.1 仿真实验条件第91-92页
        4.5.2 静基座精对准仿真实验第92-97页
        4.5.3 摇摆基座精对准仿真实验第97-100页
    4.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五章 转台和车载实验第101-125页
    5.1 引言第101页
    5.2 Windows导航平台简介第101-102页
    5.3 转台实验第102-118页
        5.3.1 转台实验环境介绍第102-103页
        5.3.2 粗对准转台实验第103-107页
        5.3.3 精对准转台实验第107-115页
        5.3.4 非线性对准转台实验第115-118页
    5.4 车载实验第118-123页
        5.4.1 车载实验环境介绍第118-119页
        5.4.2 粗对准车载实验第119-120页
        5.4.3 精对准车载实验第120-123页
    5.5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资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
下一篇:社会网络关系对安徽省国际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