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集群行为中的符号化传播研究--以“Facebook表情包大战”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0-14页
        一 研究问题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三 研究对象第12-14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4-16页
        一 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第14-15页
        二 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视角第15-16页
    第三节 理论依据第16-21页
        一 符号学的解释力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第16-20页
        二 分析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化传播的现实理据第20-21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21-23页
        一 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二 研究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网络集群行为中的符号化传播现象第23-35页
    第一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的符号化传播倾向第24-32页
        一 符号化传播的整体呈现第24-25页
        二 传播中符号的主体实践性第25-28页
        三 传播中符号的内容结构性第28-32页
    第二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化传播的特征第32-35页
        一 符号的多元化内容使传播生动化第32-33页
        二 符号的复制升级使传播辐射更广第33-34页
        三 符号化的传播使网络文化重塑第34-35页
第三章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意义的生产与消解第35-56页
    第一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意义的选择第36-43页
        一 建构LDA主题模型对符号意义进行抓取第36-41页
        二 以“爱国”为主题的符号意义的选择第41-43页
    第二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意义的生产第43-50页
        一 微博内容的文本分析:符号意义的生产第43-47页
        二 无结构访谈:网络意见领袖主导符号意义的生产第47-50页
    第三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意义的流变第50-56页
        一 以表情符号为代表的符号意义流变过程第50-53页
        二 以符号互动论解析表情符号意义的消解第53-56页
第四章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化传播的机制和成因第56-62页
    第一节 符号传播的主体间性构建规则第56-59页
        一 传播情境对符号所指的影响第56-57页
        二 文化认同加深符号所指的演变第57-58页
        三 约定俗成让符号结构多重运用第58-59页
    第二节 符号化传播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第59-62页
        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外在依托第59-60页
        二 公共意见的博弈是其内在动因第60-62页
第五章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化传播的潜在效应与建议第62-72页
    第一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化传播的潜在社会效应第62-67页
        一 符号化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第62-64页
        二 符号化传播的负面社会效应第64-67页
    第二节 网络集群行为中符号化传播的建议第67-72页
        一 受众层面:强化符号使用的“前台”意识第68-69页
        二 媒体层面:用正确的“意义”引导舆论第69-70页
        三 管理层面:严格把关防止符号传播的异化第70-72页
结语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个人简历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休克蛋白70对缺血诱导嗜铬细胞瘤细胞膜钙通道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新辅助治疗直肠癌患者心理弹性与健康行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