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不同特性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1.1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2 黄土隧道研究现状第11页
        1.1.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现状第11-12页
        1.1.4 黄土围岩含水率变化对隧道围岩变形形态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 黄土工程特性概述第13-16页
        1.2.1 黄土分布状态第13-14页
        1.2.2 黄土的成因第14页
        1.2.3 黄土的力学性质第14-16页
    1.3 黄土隧道围岩分级第16-18页
        1.3.1 围岩分级思路和指标第16页
        1.3.2 围岩分级第16-18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模型试验原理及黄土工程力学性能试验第20-35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相似理论的基本知识第20-25页
        2.2.1 相似原理第20-21页
        2.2.2 相似理论基本定律第21-22页
        2.2.3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的推导第22-25页
        2.2.4 相似比及参数的确定第25页
    2.3 黄土含水率指标及状态划分第25-27页
        2.3.1 塑性指数第25-26页
        2.3.2 液性指数第26页
        2.3.3 不同状态的黄土划分标准第26-27页
    2.4 黄土物理力学参数室内试验及模型材料参数确定第27-33页
        2.4.1 黄土物理力学性能室内试验第27-31页
        2.4.2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第31-33页
    2.5 重塑黄土模型材料的现场制作第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黄土隧道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第35-63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硬塑状态黄土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第35-40页
        3.2.1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装置及制作第35-36页
        3.2.2 试验监测元件及测点布置第36-39页
        3.2.3 隧道开挖方法第39页
        3.2.4 开挖过程围岩稳定的宏观表现第39-40页
    3.3 软塑及流塑状态黄土隧道模型试验研究第40-45页
        3.3.1 模型制作第40页
        3.3.2 模型箱填土方案第40-41页
        3.3.3 测点布置第41-42页
        3.3.4 监测元件及布设第42-43页
        3.3.5 开挖方法第43-44页
        3.3.6 支护结构的制作第44页
        3.3.7 台阶法开挖过程隧道围岩的宏观表现第44-45页
    3.4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5-61页
        3.4.1 硬塑状黄土隧道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第45-51页
        3.4.2 软塑状黄土隧道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第51-56页
        3.4.3 流塑状黄土隧道模型试验结果分析第56-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FLAC 3D隧道施工模拟理论第63-68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FLAC 3D求解原理第63-64页
    4.3 计算假定和模型的参数选取第64-65页
        4.3.1 计算假定第64-65页
        4.3.2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65页
    4.4 围岩本构模型的选取第65页
    4.5 开挖模型的模拟第65页
    4.6 初期支护的模拟第65-67页
        4.6.1 钢拱架的模拟第66页
        4.6.2 喷混凝土层的模拟第66-67页
    4.7 初始应力场的模拟第67-68页
第五章 黄土隧道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第68-95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计算模型的选取及材料参数第68-70页
        5.2.1 模型的建立第68-69页
        5.2.2 计算假定第69页
        5.2.3 模型参数选取第69-70页
    5.3 监测点布置第70页
    5.4 硬塑黄土隧道数值分析第70-77页
        5.4.1 围岩内部位移第71-75页
        5.4.2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第75-76页
        5.4.3 塑性区分析第76-77页
    5.5 软塑黄土隧道变形分析第77-83页
        5.5.1 围岩内部位移分析第77-81页
        5.5.2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第81-82页
        5.5.3 围岩塑性区分析第82-83页
    5.6 流塑黄土隧道变形分析第83-89页
        5.6.1 围岩内部位移分析第84-87页
        5.6.2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第87-88页
        5.6.3 围岩塑性区分析第88-89页
    5.7 不同性状黄土隧道变形规律对比分析第89-93页
        5.7.1 围岩最终变形对比第89-91页
        5.7.2 隧道径向位移衰减对比分析第91-93页
    5.8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95-100页
    6.1 引言第95页
    6.2 洞周位移对比分析第95-98页
        6.2.1 拱顶沉降变形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95-96页
        6.2.2 水平收敛变形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96-97页
        6.2.3 围岩内部测点位移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第97-98页
    6.3 掌子面最大挤出位移对比分析第98页
    6.4 最大地表沉降对比分析第98-99页
    6.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3页
    7.1 主要结论第100-102页
    7.2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BIM实体模型自动提取多细节层次GIS表面模型的方法
下一篇: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自动变化检测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